艺术传略:

1937年 丁丑 出版于江苏省灌云县南五队。
1960年 庚子 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
1962年 壬寅 《蚕茧丰收》年画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3年 癸卯 《人物画参考资料》(部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4年 甲辰 南京艺术学院毕业,1965年 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
1972年 壬子 进江苏省连云港市文教局任美术创作员。参加江苏省美术家协会。
1978年 戊午 《海燕》连环画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1979年 己未 《海盐由来》组画参加全国首届科普美展,1980年 并获二等奖。任江苏省科普美协副理事长,出席江苏省劳模表彰大会,受江苏省政府嘉奖令。
1980年 庚申 出席江苏省文化会,任连云港市美协主席。《松针粉》组画参加全国农村致富画展,并获佳作奖。
1982年 壬戌 在南京举办个展。《东坡听琴图》被南京博物院收藏。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3年 癸亥 在上海举办个展。
1985年 乙丑 出访日本,1986年 在大阪堺市博物馆举办个展。《三国圣贤》屏风被大阪佛教会超善禅寺收藏。
1987年 丁卯 《出海》等七幅中国画参加江苏省中年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三国故事选》挂历由上海画报社出版。
1988年 戊辰 出访日本,考察日本儿童美术教育。《中国儿童故事》由大阪中央幼稚园收藏。
1991年 辛未 《孔子造像》由南京夫子庙大成殿收藏。《秦淮八艳》屏风由南京秦淮人家收藏。
1992年 壬申 进上海美术馆。
1993年 癸酉 任美国休斯顿中国美术协会艺术顾问。
1994年 甲戌 1995年出访日本。《十八学术登瀛洲》、《十八罗汉》屏风由日本宫津松源禅寺收藏。
1996年 乙亥 《天佑中华》(与潘宝子合作)获’95世界华人书画大展金奖。赴香港城市大学讲学,并举办夫妇画展。
1997年 丙子 赴香港画艺讲学,1998年 并举办夫妇画展。
1999年 丁丑 赴台湾中西艺术苑讲学,2000年 并举办夫妇画展。《盛世修典图》由上海图书馆收藏。《吴敬梓》石刻组画由南京吴敬梓纪念收藏。
2001年 戊寅 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办夫妇画展、马来西亚柔佛艺术学院举办夫妻画展。《颜真卿造像》由南京鲁公祠收藏。《十八罗汉图》由上海玉佛禅寺收藏。
1999年 己卯 《罗汉十八尊》石刻组画由绍兴柯严收藏。










不予拍照归一入学图午餐鲁提辖打店小二西山放鹤图童年纪事












  王宏喜从小在海边长大,生性聪颖,胸襟开阔,喜爱丹青。学生时代即显露才华,尊师爱友,和善相助,他的人品:一“信”,就是我们中国人称道的真言、诚言、实言,真诚坦率;二“勤”,勤思、勤学、勤写,非常勤奋。他第一幅作品即是表现人与大海的抗争,与大海相比,人看似渺小,但能征服大海。宏喜熟读大海,领略大海的瑰伟奇丽、汹涌磅礴、悲壮哀婉,创作了大量反映海港渔民生活以及取材于古典诗词、历史文人和佛教题材的作品,视野很广,笔路很宽,作品富于时代感,蜚声海内外,日本大阪有专门陈列他作品的书画寺。在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和群众美术工作中,同样成绩卓著,多次受到国内外嘉奖。九十年代初,宏喜重返上海美术界,艺术创作开始新的征程。
  纵观王宏喜的艺术道路,一直恪守意念、意象、意境、意趣的东方艺术理法观,用中国特有的“笔墨”取道四个“意”,悟其理、写其心,得心应手,画自己的心事,将文学、哲学、历史糅合在同一理法中。近十多年来,随着西风东进,西方各种艺术流派、各种画风如潮水般涌进,宏喜始终保持静寂的心态,清醒的艺术理念,没有轻易地跟在欧风美雨后面,而是将此作为学习借鉴的机会,吸收有益之处,融会成为己所用的艺术语汇,充实和扩展笔墨表现力。始终没有放弃经过近两千年寻找到的中国特有的宝贵的艺术道路,既不崇洋,也不食古不化,而是坚定地走继承与创新的正确路子,这是宏喜艺术最有成就之所在。
  宏喜以人物画为主,兼攻山水、诗、画、印,有比较全面的艺术修养。由于他长期对美学、哲学、中国画论的浸滛领悟,勤于笔墨实践,北方的生活底蕴,南方的创作氛围,形成了笔墨恣放、清幽高古、恬静淡雅的艺术风格,经常深入生活,作品生活氯息很浓。长于巨制,善于长题,笔墨语言注重文学内涵及回归自然的人文精神,带有明显的唯美主席,画面可观可读、可洲可居,雅俗共赏。既守住了传统文人画的中国之根、中国之理,又将笔墨结合现代审美意识,注入鲜明的时代感,根正苗壮。
  宏喜现已年逾花甲,正处创作佳期,如果没有特别的环境对他干扰,将会对中国画作出更大的贡献,美术史上应有他一定的地位。
亚明
一九九八年六月于近水山庄

览读大海 挥写史诗

  毕业于六十年代初期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家,当今已是中国画坛上的中年,是中国画事业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人物画家王宏喜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王宏喜先生1937年生于江苏省灌云县,幼时数年的私塾学堂生涯,接受了古老文化启蒙和对传统艺术的认知。从临摹线装画眉头插图、芥子园画谱、为乡邻写真等,开始涉及中国画。苦难的童年曾深深激起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云台山下,黄海之滨,高山崆嵎,大海荒滩,铸就了他开阔的胸襟和敦厚的秉性。天生爱画,熟读古文,凭着天才与勤奋,196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深得亚明、陈大羽等名师的赏识。在人生最宝贵的时间里,他驻足于海滨城市连云港,任连云港市美协主席。
  岁月如流,往事沧桑,家乡深厚的文化土壤,农夫山民铜浇铁铸的身躯脊梁,渔家儿女的音容美貌,这些永远流淌不尽的艺术源泉,时时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曾经使他多少次魂牵梦绕碧流成真。从那时起,他对人物画情有独钟,将鲜活的乡情海味注入弥漫时代气息的作品之中,使我们仿佛感到历史的步伐,时代的清音。在现实题材作品频频得奖的同时,他又移情于家乡人文传统的研究,从尧、舜、禹、孔子、秦始皇到苏东坡、石曼卿、吴承恩、李汝珍等,前贤雅士都跃然纸上。命运之神从来不欺迈辛勤耕耘的人们,在家乡久远的人文传统的滋润下,王宏喜先生以少有的勤勉跋涉于艺海,载沉载浮,日积月累,以其坚实的文学根基和悟性,在水墨中融入古诗意境,体察“艺术境界主於美”,领悟“人文历史主於真”,以令人瞩目的大海系列作品和历史文人系列作品驰骋于画坛。
  王宏喜先生是伴着海涛声成长的,家乡海古神幽、潮涨潮落、涛声依旧,激起他创作的灵感,表现大海的作品挟海风、融海味、铸海魂,汇集大海的深邃,回味大海的气度,将一海百景留於丹青。《黄海风》、《出海》、《渔家女》、《向海洋》等,以渔民个体传神和群体动态展示对大海绵依恋之情,从不同侧面对大海识其雅量和包容,识其刚毅和率直,识其律动和力度,识其召唤和预警,充分表现出人类对于大海的无私奉献所应有的敬仰之意、养护之情、前瞻之识,从而提示人与大海的辩证哲理。
  王宏喜先生的历史人物画不是单纯为其造像,而是放在历史大背景下提示其命运的必然。根据历史文人留下的足迹诗篇,寻踪觅典,考其实地实事,以当代的审美视角,或以“大江东去”强健楚风铸其轩昂,或以“小桥流水”娓娓道来写其婉约情怀。穿越风驰电掣的时间隧道,拂去封存千百年的历史尘埃,与众多的历史文人兴致勃勃地对话,从而提示伟人的精神风采,展现历代智慧之树,让世人共享精神家园的壮丽图景。《羲仲祭日图》讲述家乡云台山东磊太阳石旁演绎的一场古老的悲歌:尧帝武将羲仲受旨祭日,面对血染奥运会和保护生灵的悖论,深深陷入矛盾之中。这是愚昧与壮烈的物化。伟大的母爱,悲怜的人性,惊天地,泣鬼神!在《大禹治水图》中,大禹深谙父亲鯀拦水求治失败告终殛於羽山的悲剧所在,双手捧起父亲血染的泉水,决心疏通江河,兴修沟渠,根治水患,以悼亡灵。画家没有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盛读功绩,而是以“殛鯀泉边捧黑水,总结经验拓新途”提示父子之情的深层人性。孔子是王宏喜先生笔下经常出现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流离颠沛,“见逐於鲁,被拘於匡,削迹於卫,伐树於宋,被阻於蒲,劣乎陈蔡之间而弟子皆有菜色”,登山问礼,望海望疑,画家没有止笔於孔子的困惑,而是强调孔子在人生道路上孜孜以求的执着追寻,追而褒扬了“生生而和谐”的人文理想。悬於南京夫子庙大成殿的巨幅孔子画像,高数丈,顶天立地,大袖裙袍,银须飘胸,双手交合,谦恭温良,画家以特有的传统笔法,让世人感受到一种人文意境的升华。日本大阪工业高校特地邀请王宏喜先生以“有教无类”为题绘制孔子像,悬於该校图书馆,以激励后学。
  《汝珍著画图》、《徐福小像》、《始皇东游图》等一批创作於八十年代的作品的问世,标志着王宏喜先生在艺术上已步入成熟期。他摒弃了学院式的笔墨程式,完全用感情写画,强化了传统文人画的写意性,脱去板滞之气。尤其在国画技法最难的施水上,更见其独到的功力。他遵循“笔墨有程式而无定式”、“时代不同笔墨亦当与之不同”的画理,从不将笔墨固定在某一种程式上。他学习传统以领悟为主,临摹为辅,“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认识没有抽象的一成不变的笔墨,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不断拓展,常画常新。
  画人物画不易,可是王宏喜先生偏偏认定画人物画这条崎岖的路。他把对于生活的敏感和热爱着实地融会到对人物画的艺术追求与技法的探索中去,凭藉深厚的古文基础和熟练有素的笔墨基本功,苦苦寻觅一条创新的路子,在肯定造型结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线面表现的功能和节奏韵律,让感情的捕捉和理性的分析同步合拍,以求灵动华滋的笔墨情趣。当他的观念在创作中频频升华,真诚地在画面上释放自己的感应时,他的独特风格也就自然形成,别开了人物画新的境界。
  1985年是王宏喜先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应日本大阪佛教会的邀请,他两次东渡扶桑,办展讲学,交流书画技艺。大阪佛教会址超善禅寺收藏他的《三国圣贤》通景屏风等数十件作品,使之成为日本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随着国际交往增多,王宏喜先生对西方的艺术结构,绘画语言、色彩配置等多元的变幻莫测的艺术流派,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这无疑有助於他从全球艺术视野中更好地把握中国画的拓展和创新。
  面对中国画发展的大趋势,王宏喜先生认为:中国画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前人创造的座座丰碑,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艺术遗产,必须认真研究,继承发扬其优秀部分。由于历史、地域的文化差异,世界绘画艺术形成了东西两大艺术格局,各有其长短,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相互学习的事实,不必要也不可能相互取代。所以中国画的创新、现代化,应该是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东方艺术理法观,讲求内在的精神,文学内涵。王宏喜先生的作品明显地体现了他这一论点,既把握住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又能吸收西画有益成份,为我所用。
  王宏喜先生深知中国画是“画学问”,须有诗、书、画、印全面的艺术修养,才能有深入发展的后劲。例如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有长篇题跋,上千字的书法长题,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符合东方的审美情趣,中国人欣赏戏剧谓之“听”戏,欣赏绘画谓之“读”画。王宏喜先生的作品能细看,读其文字,玩味无穷。王宏喜先生的老师亚明先生认为王宏喜先生艺术的最大成就即在于坚守东方艺术理念,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正确道路,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各种艺术潮流,王宏喜先生依然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正因如此,他的作品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广受欢迎。
  近年来,王宏喜先生的人物画创作还涉及佛教艺术题材。在’95世界华人书画大展中,他与夫人合作的《天佑中华》观音图,一举夺得金奖。八仙系列、罗汉系列、观音百图等,笔墨虚渺,画风含蓄,收放有度,严谨认真而又不失大气。与此同时,他仍不断地深入生活,寻觅创作灵感,奔走於日本、美国、西欧、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办展讲学,扩展作品新的表现空间。在旅日写生、旅台写生、黄山写生等作品中,他一旆情深地遵循中国画理,努力创新,寻求艺术真谛,从而不断捧得艺术硕果。
  在王宏喜先生从艺四十年之际,出版此画集,乐以为文。
陈燮君
一九九九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