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如在上海的画报事业
江南姑苏,小桥影映碧流,名园、古塔随处可见,我国近代著名的风俗画和新闻画画家吴友如就生长在这片风景如画、文化昌隆的乡土上。
吴友如,名猷,初名嘉猷。清道光前期诞生于苏州府所属的元和县(今江苏苏州市)。他从小失去双亲,孤苦伶仃,由伯父一手抚养长大。但他天资聪颖,又善于观察模仿,正巧邻居是一个卖画的画师,于是经常跑到隔壁去观看画师和徒弟们作画。在那里,他一边看,一边想,一边记,细细琢磨,心领神会。回到家中,摊开画纸,他会根据自己的记忆自绘自作。日子一长,笔下的花草树木、大小人物越来越像,越来越活。伯父家的人看到侄子爱画画,且心灵手巧,待他年稍长时,便将他荐到了苏州城阊门内的云蓝阁裱画店去当学徒。
这苏州阊门内,是城中玄妙观以外的另一个书画中心,书肆画店以及出售文房四宝、文物古董的商店、地摊比比皆是。吴友如一进入这个环境,耳濡目染,视野大开。工余之暇,他继续孜孜不卷地临摹、创作附近一个叫张志瀛的画师颇喜欢这个年轻人,对他时加热心指点,吴友如也勤谨向张画师求教。
吴友如就这样开始走上绘画谋生的道路。在当时,姑苏的年画十分流行,吴友如便先后为虎丘山塘街、桃花坞等处的许多画铺创作年画,内容有神像、农事、仕女、儿童、鸟兽、花卉,还有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时事新闻改编的编图。主题大多表达吉祥喜庆、富贵荣华,构图画面丰满质朴,色彩鲜艳夺目。
苏州的年画四方流传,颇有影响。随着创作的增多,吴友如的画名渐渐扩大。同治初,清军攻陷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当时湘军头目曾国荃为了宣扬“战功”,竟慕名将吴友如请去绘制《金陵功臣战绩图》,并向朝廷推崇他,由是吴友如声名大著,南北咸晓这个姑苏画师了。但吴友如毕竟是出生于民间贫穷家庭、深悉民生疾苦的朴实劳动者,他并不念恋做官发财、富贵荣华,也不愿充当朝廷御用之士,因此在画作成后,“不欲羁拌朱紫浮名,心甘淡泊”,毅然告归。以后,他决定前往心仪已久的离苏州很近的上海,在那里自食其力,卖画谋生。这个决定,不意影响了他以后的大半生,也使上海的画坛和文化事业增添了一抹异样的光辉。
上海自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对外开放为通商口以后,作为国际和国内的交通枢纽、经济重镇,繁华日盛一日。各种近代新颖事业勃然兴起,其中包括广泛的文化事业。新闻出版就是其中一大方面。初由西方传教士、商人等办起了一些新式的报刊杂志,继之,由中国人主编的中文报刊杂志也跟着出现。1872年(同治十一年),在旧中国延续最长的中文《申报》也在上海诞生。
这份《申报》为了扩大影响和获得经济利益,在报纸外,还另外印书编报书刊,举办附属事业。1884年(光绪十年),其下属的点石斋书局发起了一份《点石斋画报》。正是这份画报,将已在上海的吴友如及其创作推入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办画报需要一批能和新闻事业相结合的有才能的画家,《申报》一眼就看中了正在上海的擅长风俗画的吴友如,邀他前去出任《点石斋画报》的主笔。吴友如受此邀请后,十分愿意参加这项工作,欣然而往。
《点石斋画报》正式发刊于1884年5月8日,即光绪十年四月十四日。画报为旬刊,以连史纸石印,每期一般八页九图,装订成册。作为《申报》下属事业的一份刊物,它同《申报》一样,也以宣传新闻为其主要宗旨,其创 刊第一号上有“序文”,明确提出:要“取各馆新闻事迹之颖异者,或新出一器、乍见一物,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这信”。这里所指的“新闻”,实际是包罗万象的,也即涉及天地之间、社会之中的各种新奇事物。以此为原则,《点石斋画报》异彩纷呈,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新闻
主要反映市井新闻和市民生活面貌,其中又以底层市民及其生活为经常的对象。这些底层市民包括匪盗、小偷、流氓、骗子、乞丐、妓女,包括僧道、尼姑、店伙、小工等等。画报刻画了他们苦难或堕落的生活,写出了他们受欺压、被剥削、遭愚弄,但也有一部分为非作歹,行恶吃人的情况。除此以外,画报还绘写了不少中外天灾人祸、奇闻异事等,在新鲜之中,也有不少迷信之说或耸人听闻之谈。
、时事消息
能结合当时的形势以画作出报道。如画报创刊的当年正逢中法战争爆发,画报将前方战事绘成图画,迅速让读者形象地了解局势。
对于朝廷上下的政事,画报也常有涉及,如朝廷盛典、要员出巡、使节往来、重臣业绩等。
3、中外风土人情和风光名胜
这部分有关中国边远地区和域外的风情习俗,鲜为人知。画报采集资料,以画表现之,生动、形象,扩大了读者的兴趣和知识面。
4、西方和从西方传入我国的新鲜事物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近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大量传进和引入我国,《点石斋画报》很推崇先进的发明创造和新事物,经常以图画展现这些新器具和新技术,如大轮船、铁甲船、潜水船、火车、大气球、望远镜、西医术、消防、照相、海上救生等。这些画传播了西方科技和文化的进步知识、成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吴友如主持《点石斋画报》一直到1890年,这一年可能因画报受到《申报》及其英国老板美查的管束牵制,吴友如与他们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也可能吴友如已存完全独立地由自己来经营一份新画报的强烈愿望,因此他借故正式离开点石斋书局。但吴友如的离开并没有影响到《点石斋画报》的内容和方向。吴友如的创作思想和画风深深地影响了点石斋和为《点石斋画报》缀画的其他画师,他们仍坚持以画笔反映社会生活和新事物等,《点石斋画报》依然生动、朴实,为大众喜闻乐见。
吴友如在离开点石斋后,果然独立地创办了一份《飞影阁画报》,每月也出版三册,每册十页,也用连史纸石印,折叠式,由上海鸿宝斋印刷,每册定价也与《点石斋画报》相同,为五分。从《飞影阁画报》的内容来看,吴友如由于脱离了《申报》的新闻系统,其原先作为创作重点的时事消息、社会新闻画竟渐渐地大大减少。相反,他开始倾向于创作单独的人物画、动物画以及故事画,如开设了“时装仕女”、“闺媛汇编”、“中外百兽图”等栏目,还创作了长篇历史故事画“金盒记传奇”等。从《点石斋画报》转到《飞影阁画报》,吴友如的创作方向明显出现了大的转变。
在《飞影阁画报》出版以后的第三年,即1893年初,吴友如又另外创办了一本《飞影阁画册》。画册为半月刊,每册十二页。在这本画册的“小启”中竟称:“……画新闻,如应试文,虽极端揣摩,终嫌时尚,似难流传。”此时吴友如对时事政治、社会面貌认识、反映的敏感和热情,显然已经衰退,《飞影阁画册》的内容已完全转到“纯艺术”的方面,在画册中充斥了仕女、鸟兽、古诗意境等题材,既没有现代社会岁月,也没有新鲜的信息、知识。它们只是定期印行的思想内容平庸单调的“画谱”而已,那些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已从吴友如的笔下消失。
这一年的7月,吴友如作《司十二月花神图》十二幅,8月作《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9月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0月作《酒力醛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吴友如署名最晚的一件作品是题有“冬月下浣”的《云林洗桐图》,大约就在这一年冬末严寒酷冷的一天,六十余岁的吴友如悄然离开了人世。
吴友如是一位多产的画家,他一生的画作多达千幅。他逝世以后,为了不使其画流散,有人特将其在《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飞影阁画册》等中的一些“精品”汇集成《吴友如画宝》印刷发行(共收一千二百幅图),供世人欣赏。后人将吴友如的作品精粹称之为“画宝”,是不过誉的,这也是对这位近代中国的大画家艺术上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和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