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秋的雪原之路
王亦秋第一次来到北方见着吐着白雾的小火车从山里源源不断开出时,心情是异样的激动。时值深秋的牡丹江市已是白雪覆盖的世界。对于一个南方人初来北方体验创作生活,着实是下了挺大决心的。不说气候条件如何恶劣,就拿入冬的北方来说,正是野獐、狐狸、黑瞎子熊活跃最高峰期。这一切对于一个不谙地理气候的南方画家来说,深入林海、跋涉于茫茫的雪原,生活的体验是何等的危险与艰辛!正是缘于对艺术的高度负责,追求那个时代的真实足迹,这次,他和另一位《林海雪原》的创作伙伴罗兴一道,走上了这条高高的兴安岭之路……
如今,时光转逝已经四十一个年头了,这位因创作这部《林海雪原》而享誉连坛的76岁老画家,每每谈及那段时光、经历仍侃侃而谈,神采飞扬。
那是一个初冬的下午,笔者有幸在上海王亦秋老先生的寓所,与其相逢相识,他谈及《林海雪原》当年的创作情景。
据王亦秋先生回忆,在接到《林海雪原》连环画创作任务时,他正是30岁左右。当年,他与罗兴先生先后到黑龙江省哈尔滨等地区,收集资料素材,体验《林海雪原》的创作生活。其间,他又与罗兴先生多次转到作家曲波书中所提到的东北重镇——牡丹江市林口县(海林)以及作家曲波故事讲述的另一个重要的地方——林口县柴河镇,也就是书中“座山雕”的出没地。其间,达三个月之久,他与罗兴先生进行了大量写生素材。在《林海雪原》创作上,王亦秋起笔,罗兴勾线。在塑造北方冰天雪地场景时,他与罗兴别出心裁地在画稿上用蜡笔先擦出灰道以示冬天、雪天,以拔法成功地烘托出东北的恶劣环境以及剿匪战斗中的艰难历程。在回沪的半年时间里,这部作品终于得到了意想中的成功。当这部饱醮着两位画家心血打拳书问世之际,王亦秋的名字以及《林海雪原》连环画一起,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了千家万户。由此,王亦秋先生为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的创作奠定了一条坚固的“写实”风范。
“艺术要反映时代生活”,王亦秋先生在与笔者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不停重复着这句话。是的,好的艺术作品有几个不是从生活当中走出的!
……王亦秋的《林海雪原》,丁斌曾、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哪个不是从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从而获得了艺术的成功!
据王亦秋老先生讲,文革中的舞台戏——《智取威虎山》当中的许多场景,基本都是依据他与罗兴所创作的手稿来完成的。事后,上海京剧院的一句著名导演不胜感慨地对王亦秋老人讲:“你们的连环画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场景,真得好好感谢你们……”
在谈到连环画创作体会时,王亦秋老人讲,好的连环画家不仅要具备知识的丰富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导演。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客观环境描述中,艺术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要反映出时代的特色,符合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此,在日后他所创作的《杨门女将》中,他一度去西部嘉峪、雁门关多次寻找艺术的感觉,并且沿途一个站一个站地走下去,直至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片艺术绿洲方为罢休。这就是王亦秋,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从不满足光环照耀中的王亦秋,当今连坛上具有重量级辈份的王亦秋的真实写照。
难怪,上海圈里许多人私下评论王亦秋老先生性格古怪,其实不然。若不是王老先生那种古怪的性格,怎能派生出那么多古怪的赋予个性的优秀作品吗?
“……其实你不了解他的名字,她的歌儿,她的冬不拉”,用歌星彭丽媛的那首歌来形容王老先生也并不为贴切。
晚年中的王亦秋老人虽说很少再进行了连环画创作,却又执迷于装饰画艺术当中。闲暇之余,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歌剧院观众席位,一种祥和的生活乐趣闪耀着他不甘寂寞的新亮点。
一个人走多高才能停住?由此他带来的普遍的美能在世间存活多久才能被人发现?今夜,我带着一种思考步入着不眠之夜。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从王亦秋开始吧!
文:张成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