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故事 鲜活的人物
——丁斌曾谈《铁道游击队》
惊悉著名连环画艺术家丁斌曾不幸逝世的消息,我们十分悲痛。本网站特登载张成德去年11月中旬在丁斌曾寓所独家采访他的文章,以表示对丁斌曾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
来上海一定要拜访著名连环画家丁斌曾先生,一定要听一听他谈一谈创作《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这是笔者心中早已打算好的计划。是的,凡是看过《铁道游击队》这部连环画的人,有几个不喜欢这部作品的呢?在新中国的连环画史上,他所开创的单线白描的画风,影响过几代画人。丁斌曾与韩和平两位连环画坛的高手,所创作出的连环画作品不知激励、引导几代人的成长历程。特别是著名作家峻青先生也对这部以连环画形式和其创作手法反映鲁南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故事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铁道游击队》是我和韩和平在连环画创作上花费精力最长的一部作品,历时七年,基本上是两年绘一部,中间我们还要停下来,画一些美术出版社布置下来的其它题材的任务。”
如上对话是丁斌曾先生对笔者谈及《铁道游击队》的诞生经过时所述的。他还向笔者介绍,为了创作好这部作品,他与韩和平五下山东体验生活。他们依照作家刘知侠书中描述过的地方,在当年铁道游击队员主要活动之地——临城(即薛城)车站、微山湖畔的杨村、郝山等地一扎便是一个多月。一路上,他们沿途搜集资料,画了许多速写,特别是在山东境内处处留心观察,这时鲁南人虽说是已生活在解放后,但在装束、生活举止上都使人感到具有明显的地区特征。这些发现日后俱已成为丁斌曾和韩和平创作的这套书的重要素材。其间,他俩共创作一千多幅画面。俩人分工是丁负责起稿、人物道具、总体设计,韩负责勾线。当时这种苦差对于一个连环画家来说必须具有“背功”,况且在创作时画家是基本不用翻阅已往资料的。这对于一个优秀的连环画家来讲,无疑是表现了他俩扎实的艺术功底。
为了使《铁道游击队》的创作成功,按照作家刘知侠的指点,他俩先后拜访了《铁道游击队》人物中健在的英雄传奇人物。如小说当中所描述的大队长刘洪,其生活原型刘京山同志,王强即王志胜,政委李正即杜绩伟同志,彭亮原型曹德清及其弟小波,即故事中的小英雄以及芳林嫂——池荷珍等诸位在当年战斗中幸存下来的人物。
在谈及故事原型王强时,丁斌曾先生无限感慨印象极为深刻。据丁斌曾先生回忆,王强乃王志胜老英雄的化身。解放后王志胜一直在桃庄煤矿做后勤管理工作。每当丁先生与其谈起“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王志胜老人常常充满真情地对丁斌曾先生说不要只宣传他一个人,多多采访其它健在的英雄,老人的质朴感动着两位艺术家。日后在丁斌曾与韩和平共同塑造的人物当中,王强这个鲜活的人物以及他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深印在他俩的脑海中。王强这个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为《铁道游击队》这部书增添了不少光彩。
至于,《铁道游击队》书中的另一主人公刘洪大队长,丁老先生向笔者介绍确有此人,不过此人物的塑造和安排上,作家取之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两个人:一是原抗日英雄洪振海的事迹;二是洪振海的贴身警卫员刘京山同志。作家刘知侠的作品之所以获得极大成功,归原于刘京山同志提供了当年许多事件及战场经历、人物经历。在笔者问及洪振海命运结局时,丁斌曾先生说此英雄人物已牺牲在苗庄(黄苗庄)血战的那场战斗中。不过作家始终没有这么处理人物的结局。基于许多积极因素吧!
在谈及《铁道游击队》这部连环画创作的得失时,丁斌曾先生十分谦虚地讲,自己满意的当属《飞车夺枪》这本书,较为理想。因为这册画得最迟,前九册的创作经验为这册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当问及1978年重版的《铁道游击队》中,为什么有较大的改动时,丁老回答道: 1978年重版的《铁道游击队》中改动较大的是《夜袭临城》、《杨集锄奸》,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文革中遗失了部分原稿;第二,这两册书创作时间较早,在各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足,重版之前进行修改也合乎情理;第三,由于时间仓促,加之韩和平当时另有任务,修改工作主要由他一人完成,故与原风格有些差异。另外,《铁道游击队》这部书成功之处在于:曾经目睹战乱离苦,饱尝日本侵略者为中国带来灾难具有亲身感受是丁斌曾与韩和平两位先生的另一个因素。特别是韩和平的童年就是在铁道边上长大的,这些都为以后这部书的成功塑造打下了良好的伏笔。在与丁斌曾先生交谈时,他始终强调一个原则:那就是创作的适度夸张是可以的,但作品要反映时代真实的风貌。作为一个连环画家要尊重历史,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艺术家的良心就是对得起读者,否则,一个人的艺术生涯也就意味着终止和消逝。最后,丁斌曾先生语重心长地借用《铁道游击队》老英雄王志胜的话来作为与笔者的结束语:“望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不要忘记这段历史,爱祖国、爱人民。强大我们的国家……”
文:张成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