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坛老搭档
——记著名连环画家窦世魁、项维仁
窦世魁,号岩松斋主,1942年生于青岛,任中国现代民族书画家协会副主席、青岛书画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现就职于金融界;项维仁小窦世魁五岁,1947年生,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山东分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现在工艺美术研究院工作。这时连坛搭档原也是连迷,是看着连环画长大的,凭着对连环画艺术的酷爱和追求走上了画坛。
“文革”期间,窦世魁才20多岁,但在连坛已小有名气,经常在《工农兵画报》(后改为《富春江》)上发表连环画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项维仁相识,共同的志向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俩合作的第一本连环画是山东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的《怒捣大成殿》;成名作是获第二届评奖二等奖的《唐赛儿》;1983年河北出版发行的《怒斩关平》是他们的画技成熟之作。他俩之所以能成为一对搭档,有三个共同点,其一都生活在青岛,哥们儿相称;其二,都性格内向;其三,画风基本一致,都擅长传统工笔线描。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连坛的一对年轻搭档,他们一起切磋,然后由窦世魁起草构图,项维仁勾线成稿。当提起这段交情时,二位画家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向问及成功合作的秘诀时,他们都认为:立意构图时二人脑子闪现几乎相同;执笔时二者相互配合默契。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风格。窦世魁追求技法的变化。用他的话讲:“搞艺术同练武一样,单刀、双剑、流星锤样样都要拿的起,放的下,玩的精。”的确,从他的连环画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素描画、钢笔画、彩画、工笔线描样样精;从块面结构到线性韵律,从淡墨轻涂到重彩浓抹;从传统意境到现代情调,无所不能。他常说:“我走过的路就不再走了,不能去重复,要有创新,前面有新路等着我。”从他画的《赵云》、《杨文广》等作品中我们能有所领悟。
项维仁,擅长传统的工笔线描。他的构图严谨,立意突出、新颖,线条圆润,追求的是传统用线,在不变中求变,变中求新、求精。当问及对《唐赛儿》和《西游记》(套书一等奖)有何评价时,他讲:“我并不太满意,真正代表我水平的还是上美套书《红楼梦》中的《红楼二尤》和《宋史》中的《澶渊之盟》。”的确,广大连友对后者更为看重,总之,这两本书是多次参加国际图书展览的精品。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连环画跌入低谷,他们却仍在默默地耕耘。窦世魁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1992年在《中国连环画》上发表;1996年项维仁绘的《娇娜》在《连环画报》上刊登后反应较好。近几年来他们在中国画坛上也都有所建树:项维仁的工笔重彩国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窦世魁先生1992年应邀去日本参加画展,作品《钟馗图》被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收藏,1995年应国际货币组织邀请送去华盛顿展览的《河伯出巡图》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收藏。
尤其是当他们得知中国美协连艺委、版协连艺委和连环画收藏组织三位一体的格局已形成时更加激动,决意为连环画事业再尽一点力。项维仁期待他的画稿《徐悲鸿》早日出版;窦世魁向我透露他准备再与项维仁合作,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绘成人物绣像,奉献给连环画爱好者。
对连环画的将来,两位画家信心十足,用他们的话讲“只要画家、收藏家、出版部门携起手来,加大宣传力度,广造舆论,拿出精品,一定能重振连环画雄风。”“当前连坛跌入低谷未必不是好事,再往前就是上坡,就是山巅。严冬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文:严绍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