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勋:行云流水独一人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二楼一展厅,面积不足50平方米,虚隔为二,人多时难免摩肩。然而,当目光触及四壁,顿觉天地豁然,那幅幅山水,笔力雄厚、意象壮阔;间或的仕女,亦是线条飘逸、构图轻灵,令观者忘却尘嚣,心自宁远。
已届米寿的李成勋先生,与笔墨相伴70余年,艺术造诣深厚,堪称大家。4月中旬,上海文史馆为其举办了个人画展。此前,他应故乡之邀,办了温州市美术馆新馆落成后的“第一个展”。美术评论家邵洛羊教授激赏之余,提笔称叹:笔精墨妙,直逼元人。
画为上
李成勋说不清自己是何时开始提笔学画的,只知道“在小学念书时,学校的美术布置就全是我做的”。小学毕业14岁,他曾师从当地颇具声名的苏昧朔先生,每月5元的学费让清寒之家不胜负担,3个月后无奈辞师,奉父命去学生意。他自己凑钱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夜里灯下临摹,又被老板斥为“浪费”,收了油灯。
父亲对儿子的痴迷并不赞赏,曾对友人叹其“只知道画画”,友人阅画后大为赞叹:“还学什么生意,这水平可以赚钱了。”于是举荐十五六岁的李成勋进温州最大的印刷厂做设计工作。当时还没有网纹版,他直接用毛笔在石上点网点,令人叫绝。
17岁时,一个叫叶曼济的学友拉他同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专是我国最早的西洋美术学校之一,影响巨大。两人怀揣1元报名费,悄悄去上海,发现报考者多是有钱人家子弟,西装革履,就他们两人着蓝布长衫,住四马路最便宜的旅店,一毛钱一天,更觉这美专有些高不可攀。应考三天后去看榜,榜首赫然三字:李成勋。他向在沪工作的表叔借了20元作学费,开始接受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汪声远等名师的教诲。
1935年毕业回温州,李成勋做过教师、印刷厂经理。1954年,举家迁至上海,进入了创作生涯的高峰期。那时,连环画、年画代表了我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准,也是中国画家的主要出路。李成勋的第一本连环画、描写楚汉相争的《汉王东征》,即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才能。此后13年间,他创作了5000多幅作品,可惜在“文革”中大部分被毁,他也下放至工厂劳动。不久,上海欲出版特制木版印刷线装本《辛弃疾诗词》,需小楷抄写,又找到他,因为能写如此一手漂亮小楷的,在上海“找不出第二人”。李成勋得以进入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直至1979年退休。如今,虽然年已高寿,但他仍常耕于画桌前。
品自高
“学画是一条寂寞之道,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地清心寡欲,置身于一个相对封闭的艺术领地,犹如佛家悟道、深山面壁。”李成勋这样说。熟知他的亲友、学生,也不约而同地提起他的淡泊名利以及至孝秉性。
在美专求学期间,李成勋的好学与画艺给许多教师留下深刻印象。毕业时,汪声远等表示留其在校任教。然而,因父亲去世,作为家中独子,母亲希望他回温州,并给他订了亲。李成勋二话不说,回乡尽孝,尽管等着他的只是一个小学教员的职位,但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做教员薪水微薄,一次,家中无米下炊,妻子让他出去“想想办法”。李先生走出家门,远远见一个朋友,刚想招呼,那个朋友却几步上前,开口道:我家中开不出伙仓了。李成勋一听,遍搜自己口袋,最后掏出一支派克金笔,说:我身上只有这支金笔,你先拿去凑合一下。抗战爆发后,温州与上海的交通切断,很多高档印刷品只得在当地付印,原来的印刷厂想到了李成勋。于是教课之余,他开始兼职为印刷厂做设计,生活有了好转。当时,温州地下党成立了一个抗敌后援会,经常进行一些宣传与演出活动,李成勋虽然不是党员,但总是义务为他们做美术设计。
临近解放,一家印刷厂的老板逃跑了。厂里工人敬重李成勋,要求他出面主持厂里业务,情面难却,他应承下来,做了经理。“其实我什么都做,设计、校对,还替客户打算。”有业务上门,他都仔细过目、亲自设计,主动为客户节省成本,客户因此越来越多。印刷厂流动资金匮乏时,他都主动不拿工资,“要先保证工人的工资”。
新中国成立后,李成勋当选温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成为首批中苏友好协会会员,依然主持着印刷厂的工作。他的书画造诣及慷慨性格,在圈子里已很有名声。不料,这名声带来了麻烦。“三反五反”期间,温州地方银行一名总务主任被工作组定为贪污,数额6000元。他打电话给李成勋,希望他相助3000元,且以印刷厂名义。与这个总务只点头之交,李成勋自然予以回绝。不料,下午工作组就找上门来,问那3000元的事。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之后,他决定撇去一切职务,迁居上海,开始了一名自由画家的生涯。
人至性
身高1.8米以上,魁梧挺拔,额头开阔,目光炯炯,鼻梁悬直,完全没有江南才子的文弱相,当年在温州,李成勋就是出了名的美男子。
都说相由心生,李成勋的豪放性格,与他的堂堂相貌很是匹配。虽然痴迷画笔,少年时的梦想却是做将军,在乱世中立不世之功。16岁之前,他便熟读《孙子兵法》等兵书,直到在美专读书时,向一“高人”询问自己的“军旅前程”,因其预言“至多做到团长”而失望,才一心向画。
没有从军,但豪迈性格从未改变。20多岁时,坐人力车,看车夫跑得吃力,问其年龄,曰“40多岁”,赶紧跳下车,按原价付了车费,自己走路回家。朋友圈中,李成勋以慷慨闻名。朋友有难,常能得其接济。他住上海,凡温州来客,若无住处,只要找到他,必可安心留宿。因家中客流不断,曾惹来居委会老太上门质询:你家中不过3口人,但客人月流量有600多,是不是在做什么不好的事?户籍警也来了,说:你们家这么多人,你是要负责的。李成勋不以为然,解释说,都是些文墨朋友和酒友———李先生善饮,美术圈里几无对手。他当印刷厂经理时,温州饭店、酒馆都认识这位“李经理”。他不拘小节,喝酒时呼朋唤友,结账时也不仔细过问,一些朋友趁机将账都挂“李经理”名下,移居上海后,还被酒店追账。
遇着品性相投、酒味相当的朋友,李先生最高兴,喝起酒来自然不加拘束。一次,与朋友喝得尽兴,夜深之后,送朋友出门,一路直管出去,家门、楼下大门统统敞开,然后在街沿上下跳跃着前行。待回到家,女儿提醒他:“门都开着,来了小偷怎么办?”他却潇洒地一摆手:“我的少了,他的多了,物质不灭,物质不灭。”
这样的酒故事,李先生的亲友、学生肚子里都有几箩筐。李成勋也笑言自己“生活太奔放”。也许,正是怀着这颗自由奔放的心灵,他的艺术生命才永葆长青。
●小档案
李成勋,1916年生于浙江温州,字曼庄,号“双屿山民”、“瓯江钓叟”。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承刘海粟、潘天寿、黄宾虹、汪声远等。其连环画与年画《春香传》、《彩楼记》、《春草闹堂》等曾广获声誉。1983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文:孙小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