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楼台先得月
——浅谈著名画家、教育家陈冬至教授连环画创作的指导
你的坚实形成对我的教诲和潜意识的改变。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接受您的涂抹是一大憾事。我的眼睛正因为您的指引而看到了太阳的光芒……
理论家说:20世纪中国美术的辉煌时期是以80年代的连环画为代表的,那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画家和经典之作。高超的绘画技巧、丰富的艺术风格、多变的艺术方式,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一页!艺术创作有许多不同的道路,有从旧思维模式中进行改良、突破的,虽有个性化的成份但仍有旧模式的影子。有从其他领域中对连环画分析、思考,借助本画种的语言方式、审美要求进行革命性突破的,并给后人以启迪和思想探求的基础,陈冬至教授就是这么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自民国起至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连环画走过了它艰难的历程,从稚嫩走向了成熟,它在那个时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许多人是伴随着连环画长大的,它的启蒙和娱乐是别的传媒无法代替的。它承载了人们对阅读的渴望和过多的表现责任:画家的创作从属于读者对故事的需要,对情节的交代使画家顾及到更多的东西,如道具、细小的服饰图案等,不论虚实都要一一描绘。且人物多以严谨的写实造型,衣纹的处理要遵循人物形体的客观变化。从表现手段上看,它基本遵循了传统中固有的表现手法,形象、造型源于一些画谱。如《三希堂画宝》、《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报》等。画家多以学徒出身,采用“举一反三”的习画方法,在熟练中掌握人物的动态变化,很少进行速写方面的训练。使得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去描绘附属物的细微之处,尽管构图、造型、表现形式、手法没有太多的新意和艺术创造性,却把“借”来的东西和连环画的特性发挥到了极点,这一层面的画家为连环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赵宏本、钱笑呆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画固有的模式已不能很好地表现现实生活了,它的表现语言受到了制约,人们从中无法寻找到与自己相连的东西,对它的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画家们在思索之中。
在此之前已有画家做了,贺友直已开始由旧向新的方向探索了,60年代的《山乡巨变》就是成功的范例。他为连环画寻找出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顾炳鑫、颜梅华、徐有武、陈惠冠等人也在这条路上艰难地探索过。单从连环画方面讲,这是它最佳的定位。可惜的是,众多的画家没有意识到它深远的意义,既而旧模式延续到了70年代末,它僵死、毫无生机的面目显露了出来,预示着旧模式的消亡同时又孕育一场革命性的突破即将到来!
陈冬至教授等一批人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这些从事于其他画种的优秀画家,以一种新视点、新观念将绘画的审美意识带入了连环画创作。陈冬至教授就是这一批杰出人物的代表。他从绘画的角度给连环画注入了新的审美意念,他在中国画上取得的成就,无疑给连环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开辟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
在构图上他采用了纯绘画的方式,讲究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穿插有序,去掉了“三维”的纵深空间感,代之的是中国国“二维半”的空间格式,赋予了连环画形式美的特征。
在人物造型上强调“意象”,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尊重主观对形体的塑造并将情感注入其中。先生很好地把握了现实与主观之间的“度”,将中国画的这一命题得以展开。
在用线上,服务于“意象”的需要,而不必被现实形象所束缚。先生从顾恺之、吴道子,特别是陈老莲的线描中得到启示,脱离了它的“描绘”功能。他的线极具韵味,使线描能够传达精神情感及更高的审美情趣。这在老连环画“只描形,不写意”中是没有的。
在创作思维上,先生追求了一种空灵的境界和书卷书,将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注入了连环画中。他广博的修养、极深的艺术造诣,为他革命性的探索、突破奠定了雄厚的精神基础。他主张画应该具有形式美的特征,审美的标准是围绕美的规律展开的,而不是一味地做内容说明。应该强调画自身存在的语言方式,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他将每一幅画画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独幅画,每幅画又包容了诸多的文化因素和涵义。这些在《离骚》、《镜花缘》、《秋胡戏妻》、《华佗》等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先生在探索的道路上进行了较多的思考和尝试,他将绘画语汇与创作形式主体相结合,超越了连环画固有的形态特征,诞生了一种新的创作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不是在简单地画连环画,而是借助连环画这一创作形式而已。他在连环画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划时代的到来,使后来者能够循着这条轨迹走下去。
一批批的后来者从中得到了启迪,进一步地完善了他的思想,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和辉煌,一个连环画的新时期开始了。随后,一批值得我们骄傲的连环画诞生了。历史就是这样:当新旧事物更替而又处于胶着状态时,有些人可以做到“质”的转移。又有一些人可以在事物的稳定期内,将这种事物做到完善。无疑,陈冬至教授是前者。
走进陈冬至教授的国画世界,便能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他的艺术追求和心态,这对于了解一个人在特殊的年代所起的历史作用是非常有益的。相比之下,先生在中国画上取得的成就要比连环画大得多。他的作品气韵雄厚、内气十足,心灵的震撼与神灵的相通,这是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
先生的写意人物画,表达了对绘画的认识及对精神的畅达和寄托。他的作品省去了太多的技法语言和复杂的笔墨关系,高度的概括并没有简约,先生很好地把握了“度”,阳刚化成一股清幽;“阴性”之中又蕴藏着一股还未释放的“阳气”,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你找不到剑拔弩张的浮躁和尘埃中的喧闹;她体现一种超凡脱俗、心境如水的平静心态,冷漠空寂的精神气质,超脱于自然之外如梦如幻的空间构造。那宁谧的文人学养,使你忽略了他的技法和外在形式,在不尽的遐想之中得到升华。
陈冬至教授是一位教育家。
他桃李满天下,有许多学生在美术界已是“叱咤风云”的重量级人物了,这个奇迹被人们广泛传颂。这与先生独特的教育思想有关,先生说:学生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诲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艺术传达了画家的情感,品德与情操的高尚会影响人的行为。因此,他强调做人与做学问的统一性,二者之间的联系性,精神气质对绘画的领悟性,道德在深层次中存在的意义。
在教学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作画意识,都会被先生把握。他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他的思维根据学生的意识而变化: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从不拘泥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启发中加以引导,达到一种合适的表现“度”。本人也是一名教师,深知这种教育方法是非常累心的,一个班有多少个学生就要变幻多少种思维方式。
先生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学养气质、文化品位的培养。他常说:中国哲学的观念,万变不离其宗,众多的思想流派,只有格调上的雅俗、品位上的高低,画也如此。他不厌其烦地强调品位、格调在绘画上的重要性,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深邃见解。他提醒学生们,在创作中的误区:一是在传统中肢解某种具有“现代意味”的作品,貌似于“超前”和“前卫”;二是全面继承传统又貌似于“正统”的捍卫者。他教导学生,不要流于表面的形式,不要陷入“甜俗”和“怪诞”之中,要注重认识感受,把握整体与情感的关系,以免陷入狭隘的死胡同。
在线描教学中,先生反对明代周履靖、汪珂玉、邹得中等人编篡的《十八描》。认为线描是灵性的,而非一种固定的程式,将线描划分为一招一式的学习范本,对学生非常有害。线描同笔墨一样具有“虚化”客观物象的特性,对于表现物象详实和逼真,线描很容易做到。那么线描“虚化”的点在哪儿?先生指出:就是在认识物象之后与动笔之前,对物象的异化和对造型的“意象”。对于线条独立的审美价值,先生认为是第二性,它的功利性完全服从于主观意识,线条所表现的形态,是上升到精神境界的流露。
如今各大美术学院正在取消连环画课程,但是在天津美院中国画系一直坚持开设此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生曾反复强调学习连环画创作的重要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综合能力是很有益处的。通过练习,为将来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先生不仅在学问上给予学生以指导和关注,在生活、事业上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切和爱护。他的人格极具魅力,和他在一起你会感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他像一位父亲可亲、可敬,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先生的“基因”注入给我们并得以延续和发扬,“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画家,他们以非凡的艺术成就回报了老师的恩泽,在美术史上留下了一段段的佳话……
文:杨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