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谢京秋(图)
谢京秋漫画像 |
读了《辽美"大将"赵明钧》一文,很受启发,使我想起了辽美与赵明钧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将",集连环画编辑和作者于一身的 谢京秋先生。
记得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一天,我在教室里看到几个同学在围着看一本连环画,画面上那简练的白描风格,俊美的人物造型深深的吸引了我。后来我用一本《少年文艺》把这本连环画换到了手,它已无封面和封底(可见经过了多少小读者的手)但尚有扉页,于是我便知道了这本连环画叫《于文翠》,绘画者是谢京秋。我就是这样认识了谢京秋并开始注意寻找他的连环画作品。一直到"文革"开始,我随大串联的人流来到了省城南宁市,才购到了谢京秋和赵明钧等人合作的另一本连环画《红孩子连金法》(辽宁美术出版社1966年1月出版),虽然篇幅不多,但已使我欣喜不已,这是我收藏的谢京秋的第二本连环画作品,也是最后一本。随着十年浩劫的开始,我无法再看到谢京秋的作品,但他留给我的印象却是极深刻的。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初,我应辽美《美术大观 《红孩子连金法》选页 |
》编辑部之邀作客沈阳,公务完毕,好客的主人又送我们到大连参观。坐在我旁边的是辽美社派来陪同我们的一位编辑,他有五十上下年纪,矮瘦的个子戴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说话斯斯文文,给人一种极易亲近之感。交谈中,我才知道他就是我慕名已久的谢京秋先生,真是有相见恨晚之感觉。我们谈得很多很多,我得以知道了谢先生一直在辽美社做连环画编辑,文革中遭下放,粉碎四人帮后才重返岗位,现主持《美术大观》杂志的连环画栏目,谈到辽宁的连环画人才和成就,谢先生很少谈及自己,他不断的提到了 王弘力、张有、徐思、赵明钧以及后起的李树仁、赵奇等对辽宁连环画的贡献。我谈到了给我印象深刻的《于文翠》,谢先生告诉我《于文翠》之后,他倾尽精力和心血创作了一部《枯木逢春》,意想参加全国连环画评奖。后来书尚未来得及出版,"文革"便至,画稿原作也在文革中遗失,后来落到一位工人之手,"文革"后这位工人又把画稿还给了谢先生,后来出版了,真有劫后逢生之感。我与谢先生高兴之余,又想回到沈阳后亲眼睹一睹谢先生的原作。我和谢先生在大连棒槌岛相处了短短的几天,后来从大连经北京回南宁 《枯木逢春》选页 |
,没能再到沈阳,不免使人有些遗憾。后来谢先生给我寄了他的一些作品(包括《枯木逢春》)的复印件给我,内中附信及一幅仕女图画,信说:"因眼睛不好使,久已不画长篇,编辑工作之余只用国画形式画些短篇,以过瘾。"
不久前,谢先生又来信告诉我,他即将离开心爱的连环画编辑岗位,退休了。我想,谢京秋的名字,将与许许多多为中国连环画的辉煌曾经付出过艰辛劳动的人一样,会永远铭记在"连迷"的心里。
文:蒋晓东 图:黄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