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一生平安
——话说叶家斌
前不久,叶家斌擢升为岭南美术出版社的副社长,消息传来,我不由得喜上眉梢,乐在心头,打从1971年因组织当时还在东莞县农村当“知青”的叶家斌创作《兄弟队》连环画稿时结识了他,到1975年正式调进广东人民出版社与我共事,一同组编连环画,一同创办《周末》画报,时至今不了磕磕碰碰,但终究胸无城府,双方以友情为重,以工作为重,肝胆相照,形同手足。所以,退居之后干年来对于家斌的一切荣辱升沉、事业成败,我是极为关注的。俗话说,人在人情在,宋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就曾说过:“高山流水深相知”,那是自然的事。
家斌一向为憨厚正直,凡是他认为看不过眼的事,他都率直表达自己的观点。早些年,他也曾荣登过社领导的“宝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辞去了“副社长”的职务,带着编辑任务去了广州美术学院研修班进修,从而获益匪浅。如今出版社领导举贤荐能,知人善任,叶家斌梅开二度,又走上了“副社长”的岗位。诚然,艺术家并不看重名誉地位,但人尽其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叶家斌是广东连坛有名的快手和多面手,创作的连环画数量多,质量高,题材广,手法新,在跨度、深度、密度上绝无仅有。也许是得思想解放春风之光泽,叶家斌的连环画以新鲜的风气切入每一幅画作之中,尤以丰富的艺术语汇、鲜活的造型功底和不囿一格的急智与才能,描绘了中外古今众多艺术形象。从绿林豪杰到天涯国的美丽公主,从克莱尔贵妇还乡到为革命英勇献身的阿尔巴尼亚斯库台三英雄,以及那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激战等等,他都作了一番颇有深度和广度的游历。,在技法上,严谨的写实与浪漫的夸张、线描勾勒与黑白皴擦、毛笔和钢笔兼而并用,五光十色,千态万状,让人们在别开生面的新颖中凝神屏气,感叹不已。反映出其思想十分敏捷和非同凡响。他为北京申奥办展览而创作的40多幅插图,以及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华棋坛掌故》所作的270多幅插图,线描勾勒,精巧老到,一改过去的画风,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表明其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日臻成熟。粗略统计,迄今为止,叶家斌已创作出版50多本连环画,如果连同短篇连环画在内,或许已达到数千幅之多。
叶家斌并非出身于艺术之家,也并非由“科班”循序渐进,是完全凭着自身的艺术天赋和坚定的艺术理念,勤奋拼搏,努力进取,而成长为一位知名的连环画家和美术出版社的领导者的。说来其艺术步履曲折而艰辛。少年时代,他就读于广州市有名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小、附中,由于从小酷爱绘画,学校每每搞墙报、搞学生画展,无论是画墙报的版头,抑或绘宣传画,他都是一个相当积极的参与者,因而在全校名列间茅,受到老师的嘉奖。1966年北京《中学生》杂志发表了他创作的关于王杰的几幅宣传画,就赢得了全国几十位中学生的赞誉,写信要与他交朋友。1968年他下放到东莞县长安公社当“知青”,公社要举办“阶级斗争”宣传展览,他以画见长,于是应运而生,在公社崭露头角,当了宣传队队长。后来,他又“打入”广州市,同广州几位有名的宣传画家张绍城、李醒滔等人在一起,经常在广州参与各种大型展览会的绘画工作。他眼疾手快,一幅几米高的宣传画,24小时之内就已无成,画得又快又好,令同行们刮目相看,画好之后第二天还要赶回公社报到。
1971年,经广东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张霭维的引见,我结识了叶家斌。当时,我对于这位无师自通,胸怀抱负,凭着自己的拼搏而跻身画坛的青年十分赞赏,于是组织他参加创作连环画《兄弟队》和《斯库台三英雄》的工作,想不到这套连环画在广东省美展中得到好评,于是促使我下决心将他调来出版社。可是“调令”下达到东莞县长安公社时,当地有关部门竟来个“狸猫换太子”,将叶家斌变换成另一个关系人,后来几经交涉才如愿以偿,他终于被调到出版社工作。从此,叶家斌在浓郁的文化沃土中,破土萌芽,茁壮成长。
叶家斌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叶国尧,是言广州名牌中学华南师范学院附中高三物理系科组长,母亲是一位资深的牙科医生,大姐毕业于湖北农学院,二哥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三姐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叶衣家斌排行第四。就是这样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可是在“文革”的浩劫中,父亲被批斗惨遭迫害致死,死后家人连遗体都未见着,直至被送去火化时才通知家属,母亲含悲忍泪瞒着四个儿女。就在其父亲死后的第三天,全家却被赶出学校宿舍。那年代,有谁敢与“牛鬼蛇神”沾边?避之三舍都还来不及。幸好有一位亲戚肯收留,五口人才得以蜷缩在楼梯底下栖身,那境况说来着实令人伤心。直到1974年冤情才有了结,家斌父亲得到平反昭雪。1978年在广州殡仪馆举行迟来的追悼会,我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参加了追悼会,面对其父亲的遗照,目睹这一家孤儿寡母悲痛欲绝的情景,我不禁潸然泪下。“文革”年代,那是个什么世道啊!
叶家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家庭下,自强不息,其血脉间蕴藉的是一股冲劲,一股闯劲。涉足画坛之后,他一直不断地发掘自己,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势越来越清晰,道路越来越宽广。
家斌是一位极重情义的艺道同仁,他温文尔雅,待人彬彬有礼,谈吐间总带有几分羞涩。日常劳务时,见到我体力不支,他总是一马当先,抢在前头替你搬搬抬抬,累得汗水淋漓,使你会很过意不去。有时候,他虽寥寥数语,但却是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许多公开场合或是赠书落款时,他总是谦逊地称我是他的“恩人”,或书赠“恩师”指正。今时我已退休十载,他却不因为相互间的地位变迁而交情不再,仍一如既往地对我尊敬有加。所有这些,都令我极为感动。我想这都是同他长期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施教环境中浸润、锤练和衍生的通达事理、情感蕴含、宽厚诚朴不无关联的吧!
古人云:“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与好人交朋友。其结果总会得好人相报答。家斌就是这样一位“终相善”的好人。
愿好人一生平安!
文:洪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