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老上海风情图
——劳动节访老画家贺友直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许多过去人们熟悉的老行当现在已日渐消失了,但是它们却让83岁的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魂牵梦萦。贺友直喜欢画老上海的360行,因为这些早已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感记忆。如今他已经画了“手拉风扇”“缝穷”“白相人”“破布换糖”“卖长锭”“花会筒”“摆渡舢板”“康白度”“外国人磨刀”等90个行当,并集结出版,颇受好评。
熟悉各行各业
从小受尽贫寒之苦的贺友直,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许多平民生活中的行当就是他身边的“风情”。他画煤球店伙计,而他自己在1948年结婚时,就住在一爿煤球厂内的草棚棚里。他回忆说,当时买煤球,上50公斤的就可以让店里派伙计送到家。上海老式房子“七十二家房客”,内部结构复杂,如果挑一担煤球到三楼晒台上的人家,要过排列炉、桶、橱、缸、盆、篮、篓、扫帚、拖把等杂物的夹弄,有多困难,要多小心!所以这根挑煤球的扁担特别短,为的是使两只箩筐紧贴身体,避免碰撞。“上世纪70年代买煤球没人肯送,我曾自己挑到楼上,所以对其难度有点体会。”
“广东人卖橄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了。贺友直说,旧时上海,串街走巷卖小吃食品的,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各有地方特色,如山东人卖高脚馒头,苏北人卖“老虎脚爪”、草炉饼,本地人卖白糖梅子……在众多的叫卖声中,要数广东人卖橄榄最特别。卖橄榄的,挎一布做的大口袋,提一把用火油(煤油)箱做的胡琴,拉不出复杂的声调,也不甚好听,但粤味浓浓,特别发噱。
具有敏锐眼光
虽然大多是身边事,但是,如果没有一双特别的画家眼也是枉然。贺友直有一双独到、敏锐、幽默的画家眼。他画剃头师傅给人掏耳朵,那被掏耳朵者歪着头、眯着眼的神情逼真不算,还伸出右手,摊开掌心以承接被掏出的耳垢。贺友直小时候亲眼见到街上有一老头,每次剃头都要挖耳,且定要掏出耳垢才肯罢休。但耳垢不是想有就有的,这就难煞了剃头师傅。如何对付,亏他想得出,备上一段油条,进到挖耳工序,装得煞有介事,瞄瞄张张,掏掏扒扒,待他舒服得眯细眼睛,乘其不备,掐一丁点油条末屑,放到他张着的手掌心中。老头见挖得这么一大块,满意了,再掏另一只耳朵……
接触社会底层
贺友直喜欢画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其实他自己就是个非常勤奋的劳动者。他至今生活在狭小的老房子里,每天午觉后总是到街上去走走逛逛,为的是接触最基层民众的生活,保持一个平民画家的情怀。除了画画,贺友直也很会干家务,尽管这样的机会他太太很少肯给他。太太不在时,贺友直曾煮了红烧肉请画家朋友谢春彦等人来吃,味美非常。贺友直称他有“秘方”,原来那肉油炸红烧之后,还要盛入碗中,用宣纸蒙上隔水蒸到一定火候。
节日联系老画家贺友直,他却在宁波老家静心创作。家乡人请他画《甬商传》,他欣然领受,正进行事前准备呢.
文:林明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