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人美老版“水浒”连环画库的编绘与出版
一、历史渊源社会背景
在中国连环画的发展历史中,根据古典文学《水浒传》编绘的连环画,可谓历史较早、流传较广、品种也较多的一种了。明版的《水浒传》刻本,大都有章回中的插图,多达百幅以上。有的则为上图下文的连环画,如《水浒志传评林》(全题《京本增补校正全相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明万历22年刻,全书25卷,页页有图,共计1236幅,可说是历史最早的一部《水浒》连环画了。1928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冠以《连环图画水浒》书名、由李树丞绘的连环画册,当属近代连环画兴起后一部首先问世的水浒故事连环画,画册分两卷,共20册。30年周云舫画的《水浒传》连环画由上海协成书店、惜阴书店先后出版。1942年赵宏本画《水浒传》连环画由上海文华书店出版,全书共1942幅,是在中国解放前影响较大的一部连环画,也是赵宏本当时的代表作之一。至于选取《水浒》某一故事和某一人物编绘的连环画,也屡见不鲜,其中表现武松的较多,如陈广生绘的《武松出世》,共24册,1930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陈丹旭画的《武松》,赵宏本画的《武松与潘金莲》。约在40年代后期于上海出版。而张光宇30年代画的《林冲》(共71幅),则是一部既吸收了连环画的传统手法,又从中国画人物画和木版书籍插图如陈老莲的《水浒叶子》等当中寻求借鉴,使作品别开生面,对连环画艺术的创新有所启发。这部作品曾于30年代问世,1979年,又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年画都是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关心,因而是走在改革和发展前列的画种。毛主席于1950年初指示中宣部要成立一个专门出版连环画的出版社,于是周扬同志和蔡若虹同志商量在文化部组成了大众图画出版社,由蔡若虹同志负责。这个专业出版社于1950年到1951年除了出版刘继卣画的《鸡毛信》、《王秀鸾》等具有重大影响的现代题材连环画外,还有受到读者好评的《三打祝家庄》,这部根据《水浒传》编绘的连环画由北京著名中国画人物画家徐燕荪画,共254幅,分上下册于1950年、1951年出版。不久又由人美社以朝花美术出版社名义合成一集出版。徐燕荪于1951年还画了《黄泥岗》,这些都是50年代早期根据《水浒传》编绘出版的一些连环画情况。
为了加强连环画的编辑出版工作,1951年成立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53年3月组建了连环画册编辑室。当时我已从上海的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调来人美社,被任命为该室第一副主任(后为室主任,直到“文革”前),武耀强同志从《连环画报》调进,任副主任。组建该室的任务十分明确:大力编辑出版新的连环画册,尽快以新连环画代替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图书,占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思想阵地。所谓新连环画,首要的是思想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有益于青少年德、智、体的健康发展;它的艺术形式又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而富于审美价值的。这个新建的编辑室边筹建边出书,任务紧迫。这时,新中国正是百废待兴,抗美援朝的怒火还在燃烧。大家都深知作为连环画编辑肩负的任务何等重要。在制定1953年的选题计划时,除了要组织好反映革命历史和表现现实生活的题材,还要抓好古典题材,使新连环画能够既有鲜明的革命特点,还要丰富多色,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要,这样才能“挤掉”那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有害图书。于是,《水浒》便成为最重要的选题之一。
二、总体规划和改编原则
选题既定,便要对总体规划和改编的原则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是对《水浒》从其思想性上进行分析探讨。这时正值中央各单位包括出版社都在进行政治政策和理论的学习,《毛泽东选集》已出版了三卷,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联系实际学习的重要文章。虽然大家当时都缺乏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对改编这样古典文学巨著又很少经验。但是,大家都深感要努力掌握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做到正确对待这一重要的改编任务。这不仅是广大读者的需要,而且,将古典文学名著移植为长篇连环画,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是第一个范例,我们必须做得切合党的文艺政策,在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完美的结合,受到社会的认可,使读者看过后确实感到:不愧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部新的《水浒》连环画。
经过反复学习和研究,我们于1953年第二季度拟定了第一步总体规划,即根据当时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七十一回本《水浒》改编的规划。当时对七十一回本以后关于招安的内容,感觉在改编上还缺乏把握,所以到七十一回本梁山英雄获得重大胜利后排座次庆祝胜利便告一段落。原计划共22集,第一集是原著第二回介绍高俅的发迹和教头王进的遭遇。室内分工,让我编这第一集。但改编中我感到王进的事迹不足以构成一集,而且他又不是108将中人物,如果硬要凑成一集,势必松驰拖沓,对全全集的开卷不利。所以我坚持宁缺勿滥的方针,编到教学王进逃避高俅的迫害,路经史家村,引出主要人物史进,便就此结束,与徐淦改编的原第二集合并成第一集《九纹龙史进》。至此,对原著的精神和情节大致吃透,通过第一集的改编实践也掌握了一些基本要领。第一集《九纹龙史进》脚本经多次加工,打印发给文字脚本作者供改编时参考,以求在文字风格、对原作语言诉取舍、画面对话等方面有大致统一的规格。
在研究改编时,我们根据毛主席所阐明的对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除非糟粕,“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的精神,研究了几条改编原则:
(一)由于原著是一部久经历史考验的优秀古典文学,根据《水浒》改编的戏曲故事长期流行民间,在延安已有新编京剧《逼上梁山》(1943年杨绍萱等编剧)、《三打祝家庄》(1945年,任桂林等编剧),都获得成功,受到毛主席的称赞。我在山东解放区也曾看到由山东军区文工团京剧团演出的《三打祝家庄》京剧,目睹这一新剧目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成为发动群众向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有力宣传武器。而且描写宋江率梁山起义将士攻打恶霸地主庄园祝家庄时,由于前两缺乏调查研究而失败,第三次攻打前进行了周密调研,又运用了统一战线的策略,所以大获全胜。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还举例来说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并说“《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因此,我们的改编,必须忠实于原作的这些主要思想内容,使作品保留了原作精华,富有现实意义。
现在回顾这套画库的文学脚本,基本上达到预期水平,为画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主要是我们把连环画脚本工作提到重要地位来对待,事前做了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学术上的研究,同时,在组织脚本作者方面比较严格,这些作者基本上都具有较高文学和美术素养,有些是本室专业编辑人员,简要介绍如下:
瞿昙,原名朱丹,人民美术出版社初建时的总编辑、副社长,《连环画报》创始人之一。此前曾在《东北画报》社任社长,在美术理论和文学方面都具有高深的素养,曾以洛干编写连环画脚本,如《火烧赤壁》(徐燕荪绘)、《闹江洲》(卜孝怀绘),还根据俄国克雷洛夫寓言诗写了连环画诗《乌鸦与狐狸》(刘继卣绘)。1983年中国连环画研究会成立时,被聘任为顾问。80年代曾任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丹于1916年2月生,1988年4月病逝。我曾在《连环画艺术》1988年3期发表题为《朱丹同志和连环画事业》一文,追述了朱丹同志关怀连环画的事迹。)
子聪,原名武耀强,早期曾在《东北画报》社工作,1952年在《连环画报》编辑室任画册组组长,1953年和我一道组建了连环画册编辑室,任室副主任到1959年。在编辑行政工作之余编写了一些连环画脚本,传世之作有王叔晖画、武耀强改编并配诗的《生死牌》。(武耀强于1921年2月生,1985年9月病逝。)
徐淦,又名徐光玉、余金,新中国成立前后因编写连环画脚本卓有成就为蔡君虹领导的大众图画出版社录用,大众社并入人美社后他也调入人美社,1953年任连环画册室编审组组长,后为文字组组长到1957年。他编写的《童工》、《我要读书》等连环画都有重大影响。“文革”后参加《连环画论丛》编辑工作及连环画研究工作。
高梅仪(女),早期曾在新闻部门工作,人美社成立后进社任连环画文字编辑。在《水浒》连环画库及稍后的《岳传》画库中都任责编,长期参加连环画脚本编写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一些重点脚本的编写工作。
卢光照,著名国画家,齐白石弟子,50年代初期在人美社任美术编辑,直到70年代退休,晚年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
石红,原名陈允豪,先后在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抗战时期曾在根据地从事新闻工作,在新闻工作和文艺出版工作都富有经验。
万枚子、张友鸾、左笑鸿都是早期新闻出版界知名人物,对古典文学和民间文艺都具有较高修养。万枚子还编写了《都江堰》等具有影响的连环画脚本。
郭烽明,早年曾在大后方从事新闻工作而遭国民党当局迫害。50年代初期在《连环画报》任文字组长。编写了一些有影响的连环画脚本,如《苏武》等。
新平,原名赵建明,50年代初期至1957年在人美社从事连环画文字编辑,一度在孟超为组长的“连环画脚本研究组”从事研究工作,曾执笔改编表现工人先进事迹的《红旗》连环画脚本。
傅扬,50年代在人美社图片画册室从事编辑工作,在美术理论方面有较高修养。
上述作者如今都在80岁以上了,有的已不在人世了。还有几位在1957年“反右”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所以在1957年画库再版时,姓名被删去了。今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重新出版这套画库,编辑们对照原书,全部恢复了作者的署名,这也是对连环画脚本作者的一种落实政策,使后人得知,这些老作者的心血没有白流,在长达半个世纪以后,他们的作品还在人民中、在下一代中广泛流传,继续为中国连环画事迹焕发光辉!
三、绘画力求尽快尽美而风格统一
尽快,是要求画家要打破“慢功出细货”的陈规,争取尽快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任务,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图书市场十分缺乏新的连环画,时间不等人,新书不到,旧书难以扫掉。所以当时事人美社创作室连环画创作组把这一创作当做重大任务,在社领导主持下,连环画册室和创作室密切协作,选择了徐燕荪、卜孝怀、任率英、墨浪四位画家承担这项任务。同时,又物色了社外的陈缘督、吴光宇两位画家。这六位画家都是北京地区人物画高手,而且风格比较接近,热爱连环画创作。于是,我们把画家召集起来,首先作品的内容思想、时代背景、人物的人性特点进行研究,特别对主要人物特点一一进行深入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把绘画做得深刻细致,争取超过前人,出艺术精品。把快与好结合起来,既要尽快“雪中送炭”,又力求长远流传而能“锦上添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方向既定,接着就要先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造型画准画好。如宋江等36人,既要画出正面特定又要有侧面及全身的形象。在每位画家的画稿中,经反复观摩,选出理想的画稿,制版印成参考图,供每位画家创作时参照,以求在全套画库中使主要人物形象统一。这种人物造型的统一,应该是长篇画库的重要标准。
其次是环境、人物服饰、道具(包括武器)都要经过考证,要求符合历史真实,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适当艺术夸张。旧连环画受时代限制,所画环境和人物服饰往往根据舞形象,连徐燕荪1950年画的《三打祝家庄》还有舞台的痕迹,如宋江穿的靴子还是京剧中的粉底靴。这次就要重新创作,一定要从戏曲舞台上“解放”出来,同时也吸收戏曲的一些优点,进行艺术提炼。
为了使每集主要人物一开始就“亮相”,吸收古本书的风格,一打开画册就是主要人物绣像,并在人物旁写上姓名。
画稿进行中要集体观摩铅笔镐,为保证质量有时要推翻重画。
由于画家们都有严肃认真的创作精神和互相学习、密切协作的作风,所以绘画创作比较顺利,1954年基本完成第一批创作任务,1955年上半年就先后出版前10集。一时间在全国书店出现了这些新颖的连环画册,以它别具一格的封面和萨空了的题字,像百花园中新绽放的一簇簇鲜艳的花朵,引起社会的热烈欢迎。于是接连不断再版,从1955年初版到1960年再版竟达16次之多,总印数每册60万册左右。
现在回顾这套画册的绘画艺术,共同的特点,是具有中国画人物绘画的较高的功力,由于画家都擅于工笔人笔画,用线劲遒有力,构图富于变化而又有连续衔接的特点。细微处则刻意追求,令人细细品味而回味无穷,这是通俗读物最能引人入胜之处;又在通俗中见高雅,成为美术爱好者学习和临摹的范本。当然,由于创作时间匆促,有的画幅还有些粗糙,人物形象还欠生动,但总的看来,仍不失为连环画移植古典文学的一部成功之作,也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率先问世的连环画巨作。
文:姜维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