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赏徐恒瑜的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上海人美社连编室工作,在编辑《中国成语故事》和《中国诗歌故事》。某日,复审一部诗歌故事的文画稿,题目叫《春风又绿江南岸》。画稿的线条很优美、雅致、构图多变化,王安石的形象被刻画得具有诗人兼政治家的气质。不禁拍案叫绝,找来美术编辑黄大华同志问:“作者徐恒瑜是哪里的?”黄答:“是四川美术出版社的创作干部。”我说:“这人极有才华,以后可以多向他组稿。”后来,陆续请他画了好几则诗歌故事,十个《中国成语故事》。
另一次,我复审一则成语故事,题目叫“傍人门户”,是一位老画家画的。这句成语典出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原文如下:“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呼?’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文稿只有六条,没有提供可以形象化的形象。我看了画稿,觉得不行,我对编辑说:这文稿不容易表现,最好请一位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画家重画,是不是再请徐恒瑜,美编欣然同意。两个月之后,徐恒瑜终于寄来了画稿,桃符、艾人、门神都作了拟人化的处理,不再是线描,而伴以黑白,我看了画稿,对美编说:“到底是徐恒瑜,有办法,刻划得活龙活现!”
这件双包案,我只好把两部画稿送呈总编决审,表示采用徐稿,总编翻看一下,欣然同意。老画家的稿子虽然不用,但他花了劳动,我嘱美编照开照发稿费。
1979年,又组织徐恒瑜画了长篇《李慧娘》,1980年出版。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和赞许。1986年,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荣获绘画二等奖。
我社继续向他组稿,1981年又出版了他创作的《木绵庵》。
为了表彰画家的艺术创作,又用小32开的开本重版了上面两册连环画。
然而,徐恒瑜和我都没有见过面。
1984年八月底,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组织部分编创人员赴敦煌等地参观学习。我亦有幸参加,才看到心仪已久的徐恒瑜,个头不高,衣着朴素。汽车行程共三天,最后一天在嘉峪关东面停下,大家下车,抄近路去登临嘉峪关。抄近路,要走过一个小山坡,在我们下坡的时候,被一道竹篱笆所阻,徐恒瑜目光敏锐,发现竹篱笆边上有个小空隙,招呼大家侧身钻过去。他见我块头大,用力把小空隙拉扯得再大一点,待我钻出去,下坡时,怕我滑倒,又拉着我的手一同下坡。路上也闲聊了几句,得知他并非科班出身,由于家境贫寒,无力进专门美术学校学习,曾在一家竹廉厂当学徒工,偷空自学,而且相当刻苦,临摹了大量古今名画,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当前连环画创作领域里一颗耀眼的新星。
1986年初冬,我和甘礼乐、丁斌曾、王亦秋、黄若谷乘机去成都调查研究。在成都,有四川美术出版社的刘治贵同志接待,再次见到了徐恒瑜。他刚搬进了新居不久,盛情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徐夫人操办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宾主尽欢而散。我们去重庆之前,在某酒家举办了一次答谢宴会,感谢刘、徐二位的热情招待。
1988年,某日收到一件邮件,拆开一看,却是一本16开的《徐恒瑜线描选》,拜读以后,书里选辑了小徐的十五部连环画,前有四川著名版画家李少言写的序言:“在搏击中升华”。内行评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我只得做一次文抄公:“徐恒瑜的线描作品有着自己的特点,他得益于传统的素养,对于线条的结构、纹理和感觉以及构成美感有着较深的研究,对于古今名画手下的线描变化和发展也有着广泛的了解。他不封闭,善于学习,巧妙吸收西方结构主义方法锤炼自己的传统结构,这就使得画面富有变化和张力……如《李慧娘》,在构图、造型、线描、人环境等方面,力图形成宋代艺术特色揉以现代审美意念的方、直、角的基本笔法,以表现抗争力度和对爱的炽烈追求。又如《木绵庵》采用圆、流、动的线描组成疏密相间的构图和委顿的人物造型,以展示对腐败政治的揭露和嘲弄。这不仅丰富了线描的表现方法,还大大扩展和充实了脚本的内涵和寓意,使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十分完美、和谐……他的连环画创作,绝非文学脚本的形象注释,而是艺术再创造。”
进入新世纪,上海人美社重版了不少连环画。我曾向有关方面建议,徐恒瑜的连环画可算得上真精品,希望能够重版,以满足广大连友的爱好,并提高连友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水平。
文:杨兆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