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家主页>>连坛往事>>正文
生活源泉与民族形式
——谈延安木刻工作团的创作经验

  《矿工》这幅套色水印木刻,是1940年我在太行刻的。那时我还是个娃娃,这幅木刻当然是萌芽状态的东西,是“豆芽菜”。但四十年后的今天再看到它,引起我不少回忆。

  1938年冬,党中央号召延安的干部到敌人后方去开辟抗日根据地。鲁迅学术学院也成立木刻工作团,派往前方去工作。工作团成员有:胡一川(团长)、彦涵、华山和我四个人。工作团任务是:举办木刻画巡回展览;深入生活,进行创作。我们和延安大批干部一起出发,干部队领队是北方局宣传部长李大章同志。我们这个队伍,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老干部,也有新干部。我们背着行李,步行前进,大家很高兴,一路唱抗战歌曲,特别爱唱冼星海同志的新作《到敌人后方去》。

  渡过黄河,来到晋西,住在双池镇,那里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驻地,准备过同蒲路敌人封锁线。在过路之前,领导派木刻工作团到附近决死队驻地去开木刻画展览。展览布置在大庙里,白天展览,晚上演戏,当时演剧三队在那里演出。

  我们带的一箱木刻作品,是鲁艺收集的,约有一、二百幅,一部分是延安的作品,一部分是从大后方收集的。这个展览,是木刻画的一次深入工农兵群众的展出,观众很多,反映很强烈,说明观众很需要木刻艺术,但对作品也有意见。意见集中起来主要是:没啥名堂(指内容没有生活);不大好看(指形式欧化)。从群众的反映看,这次展览是不成功的。但群众的意见非常宝贵,给工作团思想上震动很大,给以后的工作启发也很大。那些作品的作者,当时大多还是没有和群众结合、没有生活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内容没啥名堂是事实;同时,那些作品都是用欧洲的木刻技法刻出来的,群众看不惯,说人说“满脸胡”。说不好看,不喜欢,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群众对这次展览很关心,热心地向我们提出问题。他们说:“为什么没有颜色,为什么没头没尾。”这些话,给我们木刻工作团的同志启发很大。后来木刻工作团搞木刻连环画和新年画,就是根据群众这个要求做的。木刻连环画有头有尾了,新年画有颜色了。

  跟一一五师过了同蒲路敌人封锁线,翻过绵山,来到晋东南,那时敌人只占领铁路沿线,晋东南还没有敌人。我们行军的最后一天,在路上遇到朱总司令,他带领一些人去沁县参加群众大会。我们到达目的地后,领导通知鲁艺木刻工作团去沁县开画展。我们赶了两天路,来到沁县,群众大会已经开始了。我们在会场周围布置露天展览,正是数九寒天。天气冷,风又大,展览效果更不好了。自从晋西展览失败后,工作团内部对展览工作没有多大劲头,想放弃巡回展览工作了。

  沁县大会后,我们回到八路军总部驻地。一天晚饭后,李大章带杨尚昆(北京局书记)、左权(八路军总参谋长)、陆定一(政治部副主任)来到工作团住所看望我们,对工作团工作很重视,很关心。

  不久,我被分配到《新华日报》华北版工作。工作团其他成员仍留在总部,他们曾到长治城里开过一次展览,以后就分头下部队。回来后,在总部刻木刻连环画。胡一川、彦涵和华山每人各刻一套。我到报馆后,任务是为报纸刻木刻。当时担任木刻工作的除我外,还有陈铁耕和杨筠。报纸的木刻有四项:社论插图,放在报头上;国际漫画;文章插图;连环画。陈铁耕主要刻连环画,他刻了一套长篇连载的木刻连环画,名叫《李铁牛》,内容是对敌斗争。其它插图主要是我和杨筠刻的。社论一部分是延安发出来的,一部分是总部写的。社论插图大部分是当天夜里在灯下赶刻出来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木刻工作团的作用,1939年6月,北方局决定工作团搬到报馆,任务有三:为报纸刻木刻;出版《敌后方木刻》为作《新华日报》副刊;继续完成连环画创作此时工作团人员扩大了,除延安出发时的四人外,陈铁耕和杨筠也参加了。三套连环画的内容是敌后抗战的小故事。《敌后方木刻》出过五期。这年秋天,敌人扫荡晋东南,占领白晋公路。我们从平原搬上太行山。

  1939年底,工作团在报馆总结工作,大家感到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效不大。巡回展览因作品群众不欢迎,没起什么作用,放弃了;木刻连环画,内容是好的,形式也好,但制作费时,印刷困难,未能出版,也没有成功;《敌后方木刻》是报纸副刊,干部、群众看不到,作用也不大。怎么办?大家提出稿新年画。北方局同意我们的意见。于是决定工作团离开报馆,搬到总部,和艺校同住一个村。开始搞水印套色木刻,搞新年画。

文:罗工柳  
 在线浏览
时间
方瑶民 绘
替哥哥当矿工
汪绚秋 绘
离家
江南春 绘
孔雀石箱
倪渑 孙愚 等 绘
争夺新大陆
王培堃 绘
 
 藏品交流
   矿工怒火 9.5品 ¥120.00 成交
   女矿工 曲新元,常青儒 8.2品 ¥8.00 成交
   矿工血恨 8.0品 ¥30.00 成交
 相关文章
   生活源泉与民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