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读叶雄新作《雪庐》
——简析叶雄的“旧上海十里洋场系列连环画”
创作“旧上海十里洋场”故事连环画是叶雄多年的一个心愿。80年代中期,他即创作了《子夜》,当时他才30余岁。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解放以后出身的他对旧上海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为此,出版社各方面都对他表示怀疑。为了能够画好30年代的旧上海,他每天钻在图书馆藏书楼里,整整两个月,翻阅了大量资料,又跑了旧上海留下的一些老饭店,身临其境感受旧时氛围。访问老人、流连老街……,终于使他初步触摸到了旧上海的脉络。《子夜》完成后获得了好评。自此以后,他时时留意旧上海的各种史料,凡有相关的都一一装入自己的资料库中。最近两年,他连续地在为美国版《新民晚报》画连载的《旧上海百丑图》,更促进他大量注重旧上海创作素材的积累,也不断加深了对旧上海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渐渐地,他萌生了一个心愿——要画一套反映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系列连环画。通过对旧上海市井百态的刻画,使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今天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
《雪庐》即是他的旧上海系列之一,作品采用传统线描的方法、传统和横式画面的形式。今天,连环画十分萧条,不少人认为传统的连环画已经是应该消亡,或是进博物馆的文物了。为什么他还敢用如此老套的手法来创作呢?他认为中国的连环画会像音乐一样,音乐中有青年人喜欢的“大天王、小天王”的流行乐,也有欧美的摇滚、美声,同样还存在通俗的民族唱法以及另类音乐。各行其道,互相渗透,又各有各的市场。中国的连环画也一定会是宋,有青年人喜欢的日式卡通、还应该有现在被人遗忘的欧美连环画漫画,同时还有中国大多数人(中年人、老年人、包括部分青年人)喜欢的传统型连环画,也会有学术性、纯艺术性的前卫之作。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所爱。中国有13亿人,不可能亿人一面,只由一种模式来统吃连环画是不可能的。他十分坚信传统的中国式连环画仍会有它的市场。至于为什么现在国家没有人看、出不了书?简而言之,一句话:要生产出有质量的连环画,而不要再出版空洞无物、平乏敷衍之作。连环画再也不能跑马了!连环画的粗制滥造的伪劣商品坑害了中国连环画。就拿电影界来说,张艺谋、陈凯歌……导戏,一遍遍的反复琢磨,不到最好不罢手,连参与拍摄的演员都获益匪浅。相比之下,制作粗劣的电影乏人问津,和连环画是一个道理。
连环画从来都是要认认真真画的,中国的老一辈是这样的,国外的日本、欧美也是这样的。叶雄在创作《雪庐》时本着认真的精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去画。努力地去处理好人、物、景连环画的三要素。在他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的人物都展现出各自的个性,会表演、有戏,每个人物不是符号式的标签,都活起来了。画面中的景物准确地传达出特定的旧上海地域文化特征,有可信度,恰如其分地修延伸了主题。而道具、服装更是将时代感鲜明地展示了出来。综合这些,作品明确地向读者传达了出他对于原著的理解与演绎,充分反映了作者在连环画领域里处理故事的功力。
叶雄近几年里一直涉足连环画的脚本改编和创作,几年下来,走过了从《中华少年奇才》到《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等书的文字改编成功之路,他已悟出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连环画作者,连环画创作从文字阶段就开始了。改编脚本使他一开始就深入到原著中去,人物的喜怒哀乐、场景的调度分配、道具服装的渲染烘托、整本戏的高低潮层次,过场戏的转接配合。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导演,在将一个故事演绎给读者看。《雪庐》原著是采用现代意识流手法写成的,跨度70余年。叶雄在改编中大胆地打破原著的结构,从连环画的特性出发,重新将书中的故事进行组合,把历时70余年的一个家庭变迁通过画面娓娓叙述出来。和他以前的文字改编相比,这次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演绎好连环画的故事,是连环画存在的根本。叶雄正按着这个方向,向读者谭述着一个个在旧上海十里洋场上发生的悲喜剧,向读者揭示出大家熟悉而又陌生、平淡而又惊异、陈旧而又新鲜的话剧,相信读者看了他的作品后一定不会失望。
文:宁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