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百六十行”绣像
社会百业,俗称为三百六十行。
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可以证明。此外,街巷也可以称“行”,在一条街上,往往会开设同类店铺,因此同种职业也称为“行”、同行,如“冶铁行”、“织锦行”等。同职业的店铺间产生一种组织,所以“行”也指同类店铺的组织,“行”也指行会。唐代的“行”,已非单纯的区域组织,而主要是同业的组织。
“行”也由原先的行列、街巷的称谓衍变成行业协会、职业、行当的专称。明清时期农耕经济支配下的手工业、商业发展到鼎盛阶段,由是“三百六十行”也就风行了四五百年。
(一)
中华上下五千年。早自奴隶社会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就有了初步分工。商代出现了以“贝”为交换媒介的商业形式。周代有封建领主的官手工业和作为农民行业的民间手工业。官手工业分工细,行当繁多,在铜器的铭文中,就有“百工”之说。春秋战国时期,行业中有行商、坐商、贩夫等。战国与秦汉时期,冶铁业兴起,纺织业亦盛,增加了很多行业。各业聚集,形成不少商业城市与都会。隋唐时期,私手工业发达,出现了大批作坊,有丝织、蜡染、采矿、造纸等。两宋时,对外海上贸易兴盛,城市、乡镇的集市、草市等定期举行,促成商业的繁荣景象。商人普遍组成“行会”。从元代起,棉布业兴起,造船业也应运而生。明代,商品经济益趋繁荣,至明中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尤其是苏州松江地区,行业大增,行会组织的“会馆公所”使各行业都有行规、行业道德。大概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三百六十行”。
(二)
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中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三百六十行无定型。中华地大,习俗不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三百六十行只不过是形容“行业”之多罢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是一直有三百六十行之说。最早称三十六行,或七十二行。宋元时,习惯称一百二十行。此时的戏曲平话多有涉及,《大宋宣和遗事》中有“遂于宫中,内列为市肆,令宫女卖菜酒及一百二十行,经纪买卖皆全”,元关汉卿《金线池》亦有“我想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而出现有“三百六十行”之称的,始见于明代。明杂剧《白兔记.投军》有“左右的,与我挑起招军旗,叫街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也有“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因此清瞿灏《通俗编》说:“增多为三百六十行,乃明人言耳。”由此可见。
但为何要将各行业总括为“三百六十行”呢?传统说法是出自《鲁班书》:“金、皮、漂、澄、风、火、雀、耍、财、马、利、夸,每字管六门,共七十二门,每门管五行。”总计三百六十行。
九九归一。也有认为三百六十行出自“九”的倍数。中华传统文化很推崇数字的功能,尤其对数字中的“9”字颇见崇拜,“9”为数字中最大者,也表示最多的意思。由此,在世俗社会,多以“9”和“9”的倍数作为吉利,如寺庙敲钟为“108响”,道教有“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民间传说也要将原来“十六罗汉”改为“十八罗汉”的。用于行业的总称,选用“三百六十行”即为“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一百二十行”的倍数。它们当然都有一个共同坐标轴,便都是9的倍数。这同时也证明了以“三百六十行”来称谓各行业,乃是形容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致,它正是经济史家说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象征。
(三)
农耕社会的行,有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行业自有它的传统行规、行话,甚至对同一行当的称呼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各异。如对“馄饨担”的称呼:广州、福建称“云吞摊”,成都称“抄手担子”,上海则普遍称“馄饨担”。各个行业是独立的、分散的,因而此时的行业,乃是从历史、亲缘、地区的角度来发展凝聚力,从而自能理解为什么“剃头师傅多江苏句容人”、“衙门里师爷多绍兴人”、“典当朝奉多徽州人”。
除此之外,行业中人都要膜拜祖师,有的行业祖师就是佛教、道教的神。最初,是行业中人出于饮水思源,对创业发明的古人的崇拜,但久而久之,淡化了祖师对行业的贡献,多数人是祈求祖师保佑他们发财致富。也有一些人联系同行祭祖师爷,笼络有实力的同行,为自己树立在同行中的地位。
祖师或行业神多从古书、神话传说,甚至小说戏曲中寻找来。有的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也有的不免牵强附会。如鲁班是能工巧匠,有许多创造发明,建筑业就奉之为祖师,他的妻子则因发明了制伞和箍桶法而成为制伞业和箍桶业的祖师婆。又如黄帝轩辕因制冠冕,即被奉为成衣业祖师。嫘祖养蚕、神农尝百草、蒙恬制毛笔、蔡伦造纸,他们都分别成为丝织业、医药业、笔业、纸业的祖师。
多数行业除了供奉祖师爷外,还另供财神。民间相传有文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范蠡,武财神是《封神榜》里的赵公明和关羽。直到今天,关羽仍是行会最走红的供奉神,如在台湾,关羽还兼钱庄、描金、皮箱、香烛、糕点、理发行业之神。
从隋唐时期起,随着行业增多,商人多聚集在一起议事、交流。北宋时期,各行业的组织形成,称之曰“行”。到了明代,同行的组织渐趋完善,共同制订并遵守规章,选举带头人(清代后期称董事、司事),并且有固定的聚会、议事、祭神之所,称为会馆或公所。
公所是个大团体,以许多不同行业行当的小团体组成,主要为同乡人排解纠纷和困难,普及教育,办医院、小学,施棺木、灵柩,救济孤寡等。
(四)
“三百六十行”作为中国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亦是中国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再现“三百六十行”的内容,旨在唤起人们对熟视无睹却又面临消逝的事和物的美好回忆,纪录曾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行业,让海内外华人及后代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这也是中国人的根,它维系着我们华人之间的亲情和感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创造行业,行业也造就人才。我国自古以来有不少人,出身三百六十行业中,经过磨练和努力,最后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以及政治、经济、工农业和商业各界的一代宗师和中流砥柱。
如今,“三百六十行”这个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手工业和商业,而是辐射到大机器生产、高科技诸领域的方方面面。它所涵盖的内容更新、更广、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五)
长期以来,“三百六十行”这一“卑微者”的谋生行当向来不为人们重视,为之著书立说者也很少,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更是微乎其微。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已有一些有识之士在研究、描绘、宣传“三百六十行”的行行业业。我们亦加入了这个宣传“三百六十行”的行列。从策划选题及组织、筛选材料,到最后定稿,前后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其间,我们去扬州、苏州、无锡收集资料,在文字领域中,有歌谣、散文、诗词、戏曲和竹枝词。绘画作品更多。我们蒐集了月份牌、年画、风俗画、插图、画册、三百六十行营业写真、香烟牌子(冯懿友提供),以及扬州博物馆提供的清光绪嵩山道人的《三百六十行版画》、清乾隆金鄂岩的《太平欢乐图》(姚铭忠提供),以及俄罗斯画家萨巴乔和其他洋画家的作品;加上当代画家的近作和已故名画家的遗作,这些无声的画卷生动传神地将操行业人的神态衣饰、生产操作工具和有关场景描绘得惟妙惟肖,从而引发赏画者的联想和回味。
对“三百六十行”的行业描绘及文字介绍,我们主要立足于上海。一来因为我们的编委主要是上海的民俗学家,对上海很熟悉;二来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它汇集了全国各地方的人,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上海的“三百六十行”,从中也能窥测中国“三百六十行”的概貌。
展示传统“三百六十行”,对研究古今行业及社会风俗史都很有价值。《三百六十行大观》就是根据这一宗旨而精选佳作成册,为民俗文化提供资料,也是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本画册因限于篇幅,收集资料有种种困难,难免漏错,只能在续编时改正和补足,并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杨嘉祐 刘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