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三川的画(图)
我对于华三川的画并不陌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他的连环画《 项链》、《 青年近卫军》、《帽子的秘密》、《 交通站的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 白毛女》等。 《项链》选页 |
后来,我才知道华三川的笔触重在人物的造型和用线的造型上,其中有张萱的华贵、周昉的富丽、陈老莲的凝重以及任伯年的神韵。我不想在这里对他的画作出过多的具体的评价,我所感兴趣的,是他的作品中所具有的那种源于“俗”而又脱俗而出的典雅的品质。
据说,华三川早年学艺拜的是福州籍舞台布景大师林梦松。林氏旄下有一批福州人,都是华三川的师兄弟。华三川很能领会老师的匠心,对于老师在构图和造型方面的造诣了然于心,由此奠定了扎实的艺术功底。
也许是与福建的特殊的缘分,华三川的作品(尤其是人物画),历年来都被福建省有关部门印成挂历,作为对台工作的宣传品,风靡了世界各地和台湾省,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好评。他还多次到福建各地深入生活,采风写生,积累了大量的画稿。随着挂历的传播,台湾的出版部门还特意将他的挂历作品汇编印成画册,热销于海内外。同时,他的作品由于技艺娴熟,造型准确,线条典雅,被大量运用于工艺美术设计上。应该说,华三川对于外贸工作和对台工作是作出贡献的,他的作品起到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西施浣纱》 |
华三川的作品能够广泛地深入民间,为人们所喜爱,这充分说明了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广泛的人民性。他所画的题材多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甚至充满了强烈的民间文化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既大俗又大雅的艺术形式。他的作品中所谓的“俗”,实际上隐含了一种具有相当艺术格调的雅俗共赏的品质。在艺术形式中,最为困难的是即俗说雅的表现手法。过于媚俗,则俗不可耐;而过于媚雅,则又矫揉造作。在我看来,华三川的艺术风格,在于能够以“俗”达雅,通于民俗而见于高雅。这样,就使得他的作品既与一般民众不隔,又与文人不隔,有一种自出机杼的情调体验。这种独特的情调体验是他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确立的重要基础。从艺术样式来看,华三川开了“新仕女画”或“新美人画”的先河,他笔下的仕女或美女,以其典雅和恬静、灵秀和质朴的艺术品格,摆脱了旧式仕女画过于华丽和甜腻的习俗,有一种超然脱俗的凝重之风和优雅飘逸的灵动之气。
其实,我与华三川素昧平生;然而我们似乎并不隔。
文:迟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