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家主页>>佳作赏析>>正文
还俗的精典(图)
——就《楚汉之战》与丁一军先生商榷

  王可伟先生创作的《楚汉之战》连环画,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近读丁一军先生《画家的追求与读者的眼光》一文,得出的结论是此书为失败之作,心下不尽愕然。

  

《楚汉之战》封面
诚然,丁先生表达的是建立在个人认识上的观点,并不为过,笔者却想借题发挥,来谈谈自己的观感。

  王可伟是优秀的军旅画家,涉足连环画领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影子武士》、《偷袭珍珠港》、《并蒂莲》、《战争与和平》等,采用西画表现形式,画风严谨写实,技法纯熟老练,自成一格,深受连迷喜爱。王可伟是个认真负责的作者,其作品总体水平较齐整,无大起大落;他又是一位善于总结提高、吸收利用的作者,如果说其早期作品用线组合还给人以纷乱之感,其后的作品却一步步到位,用线简繁得当,带有情绪色彩,最高成就者非《楚汉之战》莫属。

  一部作品花上作者三年的心血,这里面本身就有一种执着的精神王可伟在这部作品里要追求的,是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向以残酷而著称,双方拼气势、拼智谋,战场通常选在开阔的地方,利于双方的展开与搏杀。如何表现这类大场面?王可伟给了我们答案。正如丁先生所说:“……表现战场上两军搏杀时多采用中景和近景,使画面充满着强烈的动感,从而将战场的惨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惊心动魄。”这正是作者希望读者产生的观感。我们往往有一种习惯的误解:古代战争就应该像《三国演义》那样。

  评价一本连环画的优劣,主要是从表现技法与做戏手段两方面来看,如果只是技巧高超,给人的只是一种平面美感,而做戏手段高明,才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与由衷的赞叹。贺友直先生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声,就是因为他善于做戏,好的画家不只是图解文字,而是深化文字,以画补文。

  如今有些连友对连环画的一个误区就是有些作品为绘画而绘画,单纯追求画面的艺术个性化,而内容却成了载体,难怪有些作品让人索然无味。观《楚汉之战》,王可伟的人物塑造确已达到新的高峰:刘邦晦涩阴险与机敏、项羽粗豪多疑与柔情,这两个死对头人性与环境的磨合,让我们感到历史上的刘项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以留心观察他对普通将士的塑造,与北方人的沧桑感及兵马俑的人物脸型极其相似,都是有时代特征的人。

《楚汉之战》选页

  关于人物与环境、道具的关系,是有主次之分的,人物始终处于第一位,在表现方法上,次要的东西是可以采用虚的方法处理的。王可伟的画风属西画范畴,讲究明暗关系的对比和主次的对比,它与中国传统写意画有本质的区别。丁先生认为“不少画面的线条复杂、潦草、不规整,使画面偏重于写意,表达了某种抽象的东西。”素描是以挑线来表现事物的,至于线的长短、疏密、方向等,是作者喜好使然,只要他能成功表现事物,不应过分苛求。我倒是觉得 之所以用狂放不羁的线条,颇能表现那个本身就纷乱惨烈的时代,如果我们换成一丝不苟的铁线游丝描,气势与时代感能否出来就很难说了。

  《楚汉之战》是一部严谨写实的作品,与五、六十年代的严谨写实没有区别,只是采用了区别于传统白描的方法,让一些连友一下子难以接受。

  至于这本书的销售不畅,与它的画技无关,而是连友自销渠道不畅、宣传不够及价格因素使然,不能臆断为它画得潦草变形而被连友们封杀。相反,我在此敢大胆断言,如果举办全国第五届连环画评奖,此书必定获奖,而且不会只是三等奖。

文:李明  
 在线浏览
举世闻名的"马岛战争"始末记
王可大 王可伟 等 绘
爱的传说
王可春 王可伟 等 绘
追求
王可伟 绘
强项令
王可伟 绘
霸王别姬
徐谷安 绘
美人之谜
王可伟 绘
 藏品交流
   生死未卜 王可伟 9.0品 ¥10.00 成交
 相关文章
   对《楚汉之战》原稿采取竞买方式收藏的思考
   真情王可伟
   连环画《楚汉之战》出版随想(图)
   一部历史题材的杰作(图)
   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
   还俗的精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