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创作连环画和插图的一些体会(图)
程十发 |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上海美专国画系学画。当时学校没有人物画课程,我学的是山水和花鸟画。毕业后,为了生活到银行当雇员,只有在业余画些水、花卉,人物也画,主要是临摹,不是创作。后来生了病,在松江老家养病数年,看些画论,继续临摹一些古代作品。自从全国解放以后,开始接触到党的文艺政策,感到普及工作很重要,于是尝试画连环画。当时也曾到农村参观土改,在斗争中思想上也有所体会,创作了一幅“反黑田”的年画。拿到上海,受到同志们的鼓励。以后我就开始搞连环画工作。
创作第一部连环画《野猪林》共一百多幅,当初真是困难极了。构图和人物形象很难掌握,画出来的人尽是半截人(只有上半身)。创作第二部连环画《金田起义》,在构图上比第一部有些长进。以后又画了几本连环画,但质量都较差。1952年春天画了《葡萄熟了的时候》(根据同名电影剧本编绘),这本连环画在技巧上比以前有一些进步。 《葡萄熟了的时候》选页 |
1952年秋天,我参加到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到了出版社以后,在党的领导和帮助下,和许多搞创作的同志在一起钻研学习,还看到不少绘画资料,条件比以前大不同了,在创作上提高了不少。为了创作反映农业合作化的连环画《老孙归社》(与丁浩同志合作由杨兆麟同志创作脚本),曾到山东省农村搜集材料。这本画册也得到社内领导和社会上的鼓励。1954年接受了画《儒林外史》插图的任务。《儒林外史》是杰出的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人物性格复杂。外文出版社约稿给我三年的创作时间,还组织了几位同志给我审稿。我认识了给《儒林外史》作注解的张慧剑同志,他给我分析书中的人物性格和如何在插图中刻划的问题。我受了许多启发和帮助以后,常常想尽量把人物性格刻划好,并且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如历史资料的考证等。虽然《儒林外史》写的时代离现在很远了,但在旧社会里那些附庸风雅、趋炎奉承的人物我是见过的,那些不学无术的假名士我也认识一些,我塑造的一些人物的形象就尽量把他们作为影子,有的就是我的亲戚。如王玉辉当他的女儿为丈夫殉节以后,大笑出门而去,还道:“死得好!死得好!”但心中矛盾痛苦到了极点。画这个人物不是很简单,我想到我爱人的祖父就有些象王玉辉,他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我就借了他的形象。画王冕穿戴屈原式的衣冠陪母亲在湖边游玩那幅画时,开始总画不好。后来回忆起我从前在松江柳湖春游的情景,产生了新的意境,画起来就顺手了。起稿时我也应用了模特儿,但并不受他的限制,我可以把胖子画成瘦人,总之要符合我所要描绘的人物性格。给《儒林外史》画插图,初稿有一百多幅,定稿只有二十幅,淘汰了好多幅。从这次创作中又学到了不少东西,总结经验,感到从整个插图来说,正面人物没有反面人物画得好。作品还有一个缺点是构图虽然发挥了刻划人物的作用,但比较拘谨,也缺乏中国古代版画描绘人物的大胆夸张和自由发挥的艺术特点。以后我想从古代的版画里及古典的绘画中,学习构思方法和表现方法。不久就画了一册连环画《画皮》,作了另一种尝试。 《画皮》选页 |
那是在1955年肃反运动时,学习文件,经常看到把暗藏反革命分子比作《聊斋志异》里的《画皮》。我想,是不是可以用连环画来表现《画皮》这个故事。领导同志知道我的意图后,鼓励我用中国画形式来画。我曾认为,用中国画形式来画连环画也是将普及和提高统一的一种方法。这样胆子大了,想试试看。《画皮》中的主角王生是个是非不明的人,而且意志薄弱,容易堕落。在旧社会遇到这样的人也不少,在我的朋友里就可以找到影子,我理解这样的人物,所以描绘起来并不十分困难。在表现形式方面,因为我很喜欢金冬心、罗两峰的作品;罗两峰喜欢画鬼,笔触古拙,我参考他的画法,画笔也比较笨拙一些,人物形象也较夸张。完成《画皮》之后,又画了几本中国画形式的连环画如《姑娘和八哥鸟》、《孔乙己》等。
1957年春,我随美术工作团到云南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写生。邵宇同志鼓励我在当地画傣族生活连环画,并在当地创作。我受到邵宇同志的启发和帮助,画了傣族著名民间长诗《召树屯》的连环画。虽然这是民间故事,但也须在生活中去寻找线索加以想象。孔雀公主是傣族人民最美丽的象征和最崇高的理想。在一次晚会上,看见芒市小学的一个女学生,她的形象是傣族少女美的典型,我就请她给我当孔雀公主的模特儿,在这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夸张,画其他人物也一样。因在当地画,方便不少,我尽量吸收傣族的生活如背景中运用了当地古代建筑。同志们看了我的《召树屯》画稿以后,都认为构图较大胆新鲜;其实也没有什么秘密,主要是从生活中去吸取养料,只有到生活中去吸收才能使构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新的竟境。例如有一幅画描写七个孔雀公主在金湖里洗澡的画面,不是我凭空想象得来的,傣族姑娘穿着长裙在河里洗澡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而我还不能表现得完美,但较凭空想象就有些不同了。从创作《召树屯》以后,我在创作方法上又有些体会。我感到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构图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不再拘泥于解剖、透视的束缚,而设法表现我从生活中感受来的意境,也注意到如何渲染和夸张形象诸问题。 《孔乙己》选页 |
在云南边区回来后还画了反映傣族农民合作化的连环画《菠萝飘香的季节》,也是运用了上述创作方法画成的。由于我技巧和主观上的关系,这些创作都算是尝试,谈不到成熟而且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功力差,在抓形象时还不够正确和深刻,常常满足于表面上的美感,待在以后实践中逐步来克服和纠正。
我除了画连环画、插图外,主要创作单幅中国画。我现在仅有的一些表现方法,主要是解放以来在画连环画、插图中锻炼出来的,多年来画了上万幅连环画(包括插图),在普及工作中提高了我的中国画技巧。1957年夏天,我在上海举行云南写生画展时, 顾炳鑫同志(过去在出版社一同工作过)看了画以后,对我说:“你有这些写生基础,都是亏得画了连环画!”这句话我一直记在脑子里。我画连环画、插图,都象对待中国画,尽量运用中国画的创作方法,试图把我们民族、民间的绘画表现方法应用到连环画、插图中去,增加它们的新的风格和新的艺术形式。我有意识地学习明清版画,尤其是陈老莲和任渭长的表现长处,注意用线,如为郭老的《蔡文姬》画了十二张插图,在风格上也作了新尝试。
我所画的连环画,有一些是自编自绘的如《画皮》等,也有别的同志编脚本。我认为编写脚本可以和绘者分工。但作为一个绘制连环画工作者,自己到生活中去发掘题材也是必要的,这样在文字和形象的契合上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自己编不好,没有关系,再请教编脚本的同志帮助,一样能行得通。我绘《召树屯》有这个体会,《召树屯》题材是我选择的,在剪裁长诗片段上由吴兆修同志给我加工,化了不少力气。
回顾创作连环画、插图获得的经验很少,简单地叙述如上。最后我还想说明一点,创作首先必须保持严肃的创作态度,到生活中去研究生活,从社会中取得感受,再加以勤学苦炼,向古今中外遗产学习,并且虚心倾听群众意见(包括向有修养的专家学习)。每一个新的创作任务开始的时候,都应该从头学起,不要太想念自己的一套老办法,这样才有可能随时画随时有创造、新的面目出现,总结经验,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