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创作·责任
我的连环画《白光》得了奖。作品能得奖,当然表示它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我也听到了直率的评论,说它不如连环画《山乡巨变》下功夫。对于这样的评论,很值得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白光》不如《山乡巨变》呢?这“功夫”指的又是什么呢?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生活的熟悉。
《山乡巨变》说的是五十年代农民由个体经济转变到集体经济的故事。我从童年到青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在浙东的农村里,1958年又在上海郊区下放劳动。我离开旧社会农村的时间不久,又经历了新社会农村由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转变,有这么个生活基础,所以,对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的农民思想感情就比较能够体会和理解。也就是说,对于作品中某些人物的思想容貌、心理情绪比较容易捉摸掌握。有时几位同道聚在一起,总会夸奖我在这个作品中对亭面糊的刻画是如何如何的生动,对刘雨生的描绘是如何如何的细腻。我自己也有这种体会,凡是对捉摸得住、刻画比较成功的形象,谈论起来也会绘声绘色、头头是道。而现在对于《白光》中的陈士成,即使作品已经画成并出版了,但是这个人物对我来说真像周身罩了一层白光似的,看不准,摸不透,即使这个人物在每幅画上的形象是具体的,但是要我说清楚每一具体形象的含意,就远不如对亭面糊和刘雨生了。当然,我不是在虚伪的自责,《白光》中的某些形象及意境气氛的描绘,还是有些可取之处的。现在,我之所以拿这两个作品作比较谈谈体会,确是由一位同志的评论所引起的警觉:创造,它的功夫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的认识,而功夫,也应着力运用于对生活的描绘上。这也是作品之所以优劣成败的主要原因。
解放以来的十七年里,连环画作者对于下去生活是相当自觉的。现在仍然如此。画现实题材的,带着任务下去生活,画古典题材的,也不辞辛劳地到历史涉及的地区寻找遗留的痕迹。出版社的领导也是鼓励支持作者下去生活的。但是现在下去生活确实也存在一定的阻力。阻力各种各样,这里我仅就出版的原因所产生的阻力谈些看法。现在连环画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受销数的影响。说以古、外题材编绘的连环画读者爱看,而以现实题材(主要指以描写工农业生活为主题的)编绘的连环画,书店往往订数很低,这样必然影响出版社在编绘现实题材连环画上比例就占得很小了。现实题材少,下去生活的要求也随之而少。出于这样一个原因,下去生活之所以不如过去那样的热烈活跃,其责任在谁呢?我认为不能单方面地责怪作者。对于出版现实题材的连环画,应该有个全面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读者的兴趣是多样的,我们向读者介绍知识和提供养料的内容也应该是广泛而丰富的。因之这就决定了连环画题材必须多样化,既不能片面追求销数,更不应该排斥古代和外国。当然,读者的选择和爱好是最现实和无情的,他们爱看什么或不爱看什么,谁也无法强制。但是总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读者不爱看现实题材的连环画。当然,谁也没有公开地提出过这种结论,但也不用讳言,这种看法往往在具体问题上起着实际的作用。我认为,我们的广大读者生活在当今的社会里,他们理应最关心最热爱自己所处时代的生活。从这一点说,读者怎么会不爱看现实题材的连环画呢。当然,我们也不用讳言,由于美术创作长期受到“左”的干扰,以致出版了一些内容概念虚假的连环画,但是我们也应该肯定,自建国以来是出过不少优秀的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连环画,读者对它们还是非常喜爱的。所以,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读者喜不喜爱现实题材的连环画,而是在于我们肯不肯花力气出好现实题材的连环画。我想,只要肯下功夫,扎扎实实地出几本好的现实题材的连环画,是能够把读者的兴趣引导过来,把现实题材连环画的信誉恢复过来的。现实题材的连环画创作繁荣了,作者下去生活当然也普遍了。反过来,有了生活,现实题材的连环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水平也就会相应提高 。
我还认为,重视现实题材连环画的创作和出版,不仅是个出书比重的问题,而且是连环画作者应负的时代责任问题。这个认识,我是从敦煌壁画的启发中得来的。敦煌壁画,是宣扬佛教思想的,它经历了几个朝代,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貌。它不论对宗教内容或社会生活的描写,都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精神和生活现象。它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珍宝,也是我们后人了解那些时代生活的形象依据。但是,它在当时也不过是向群众进行宗教宣传的“通俗读物”。 虽是通俗读物,然而到今天却成了艺术珍宝,其原因除了历史所产生的价值外,恐怕最主要的是由于它忠实地记录了生活。所以,我从中又体会到一点:凡是普及的东西,往往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来自生活,又受生活的检验。我们连环画也是最普及的东西,一年要出版好几亿册,要在广大读者中流传;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对人们精神文明的提高、影响和作用是很大的。运用连环画来反映当今时代的精神风貌,是一种教育人民很好的工具,也是让后人了解现在社会的宝贵资料。所以,从这一点说,我们从事连环画工作的不必自视低人一等,而是应该担起责任,做一个忠实的时代记录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后代积累优秀的精神财富而努力。
文:贺友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