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国画
(方增先1931年生,浙江浦江人,195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留校后攻读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上海美术馆馆长、文化部颁发的“2004年度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获得者。)
目下的中国画,风格之多样,是空前的,其源头,有来自纯传统的,也有同时吸收西方近、现代绘画的,都可以画得很好。因此,书法是否是国画的必修课,真是有点说不清。虽然笔、线、点在画中仍然占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在现代画坛中,尤其是在人物画中,构思、构成,人物形象、生活气息、变形、趣、意、现代味……等等,都是人物画的重要因素。线点的书法味如何,比之旧时文人画,其重要地位,自然已逐渐淡化。
但是,直到今天,所有不同风格的现代中国画,谁也不愿放弃以线、点去组合画面的基本方法。对于线点的品质,似乎也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成绩。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画中的线点,是一种经不起推敲的劣质线点。于是,线、点的品质,和线点的组合,仍然是国画中品评水平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书法线和国画用线,都不是几何线,而是有形质的线。在毛笔的运行中,由于书画家的个性、修养、情绪、主题等不同因素,在其笔下,会自然地突出其不同表现意趣的倾向。于是这些不同的线,不但面貌不同,而后更重要的是,线点的品质和线点的关系成为审美的重要元素。比如形似
流丽、实则油滑;形似凝重、实则呆滞。笔墨滞结、空白散乱。这些元素如果品质低下,在画中又出现在很显眼的地方,甚至全幅皆是如此,自然会大大影响整个画面的艺术品位。
但书法线、点不是绘画上的线点。书法线点只受文字规则的制约,而绘画的线点必须受到物像的制约。画中可以有很长的线,很大的点,而书法中线点,不能远离原文字的一般规则。所以,书法用线,不可能直接移用于绘画。
但书与画,的确存在着很多共通的东西。浓、淡、干、湿、迟、速、巧、拙,这些都是书画中重要的审美要素,线点的不同笔法和不同的组合运用,就在书法或绘画中,产生不同的风格和气质。难怪黄宾虹谈画道,却把书道中的“如折钗股”、“如屋漏痕”、“担夫争道”的用笔要求,全部用到画法中来,又能得到画家们的认可。
文:方增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