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乐道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社五十年了,我是人美的职工,虽然已经退休十七年,因为住得邻近,还常去走动;因为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几年,难以忘情,若遇同事,总会说说过去。
过去,在五十年代初期,要找个事做,并不太难。虽然我只有画得像一个人的水平,从“连环画工作者学习班”结业后,就被分配到国家出版社,当了一名专职的连环画创作干部。之后,生活稳定,业务上进,我戏称自己是“得奖专业户”。取得如此成就,是自身努力?是单位培养?都有,是缺一不可。
当时在连环画创作干部中,从美术学院毕业分配进来的,凤毛麟角,多数是自学的。我就是不明白何谓素描,也不懂画小书还要讲究造型、构图。连环画是一种文艺,要为广大读者服务,这道理虽在学习班里学过,但要付诸实践,由抽象用到具体的创作中,还需要经过认识的飞跃。当时的社领导意识到为使这门艺术达到相当的水平,提高创作人员的素质修养便是问题的根本。
在思想理论方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必读的课本。
在专业方面,每周有一个半天的业务学习,学素描、色彩,或学术讲座。当时请来教学的老师,都是一流的。教素描的是同济大学的教授陈盛铎先生,教色彩、透视学的是颜文梁、孙青羊先生,教中国画的是贺天健先生。当时,人人要求上进,相互之间比创作水平,比承担任务,谁都不甘心落后。学习的勤奋达到什么程度?午间多不休息,或轮流当模特画头像,或上街画速写。社里每年评选优秀作品,以资鼓励。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人人都会自觉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会自然地感到是上海人美的一员而自豪。
我们的出版社,最旺盛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曾担任过两任美术编辑,那时一年新版书发稿四百多种,加上重版共发一千多种,都要经过审稿整理,要写初审的书面意见,要给作者写约稿及答复信件,事虽烦杂,却是提高水平的极好的锻炼。那时每个创作人员,都要订立每个工作日的定额,一个作品完成,新的任务紧接着跟上,并根据内容下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收集素材,这样做,不单纯是为了出版任务,其实也是在培养提高创作能力和生活积累。我如今还有点老本可吃,应感谢得益于此。
我们的出版社,看家产品是连、年、宣,与天津美术、辽宁美术、人民美术,被视为美术出版的“四大家族”,而上海人美的连环画,则占半壁江山。在第一、二、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其画其文得奖者,占总数的很大比例。我们社出版的连环画,总的水平是不低的。
出版的书好,社会影响大,对画家作者有吸引力,哪个名家不想在名牌出版社出书。我当美术编辑时,向选中的画家组稿,很少有推辞拒绝的。小小的连环画,六十本《三国演义》的书名,字是贺天健先生写的,刘海粟、吴湖帆先生为连环画画过封面。黄胄、方增先、陆俨少等大家为我们画过小人书。出版社也要出名,书出好了成名了,这靠什么?靠凝聚力。
一家出版社,能拥有一支百多号人物的连环画创作队伍,这在全国的出版社里是少有的,并且这支队伍的素质在水平线以上,这在两个方面可以证实:其一,这支队伍中,至今仍活跃于美术创作领域的不乏其人;其二,从这支队伍中抽调到外单位担任系主任、教授、院长、文史馆馆员的也不在少数。
我年已八十,还能画画,能有今天,全在过去,所以牢记上面说的,感谢单位的培养。并愿我们社继续发扬这些好的传统,出人出书,兴旺发达。
文:贺友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