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画家新闻
他第一个把刘胡兰搬上连环画
城市快报(天津)   2017-03-28 09:30:47

ck1183507g.jpg

今年,是被毛主席称赞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英雄刘胡兰就义70周年。刘胡兰是为中国人心中永远铭记的英雄。1947年,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

遗憾的是,刘胡兰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而最早将刘胡兰的形象和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画家,是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的安明阳,他笔下的女英雄打动了一代读者。70年过去,作为最早的刘胡兰形象的连环画描绘者,安老对于当初创作的历程依旧记忆犹新。

1943年,安明阳随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转移至延安,在那里,安明阳学会了很多劳动技能,也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年轻的革命者,也正是在那里,他和美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927年,安明阳出生在河北定州,抗战年间,安明阳的父亲任《冀中军区前线报》副主编,在父亲的影响下,安明阳小小年纪便走上了革命道路。今年90岁的安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起曾经的革命岁月,很多细节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1943年,安明阳随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以下简称抗大七分校)转移至延安,“从河北到延安,渡过黄河,还要翻越大山。记得有一次,翻过一座大雪山,白天还好,晚上冷得让人受不了,周围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我们手里没有地图,完全靠老乡指路,为了不掉队,大家只得把绑腿解下来当绳子,一个人接一个人地彼此拴在一起爬山。”

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延安的安明阳和当年很多革命者一样,面对的是延安生活物资极为匮乏的形势,那时,党中央为了改变这一困难局面,号召大家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于是,安明阳随抗大七分校转移到山西东华县豹子川一带搞生产,闹革命。

“那时很艰苦,早上天不亮就上山劳动,晚上天黑才回到窑洞。平时吃得最多的要算是山药蛋,那时人们穿的是棉衣,像手套和帽子这样的物品都是我们自己纺线织成的。”在延安,安明阳学会了很多劳动技能,也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年轻的革命者,与此同时,这段经历也让他了解了边区百姓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也正是在那里,他和美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当时,延安鲁艺两位搞艺术的教员到我们这里体验生活,其中有一位美术教员是画版画的,看到他用刀子在木板上刻画,我感到特别新鲜,也特别喜欢。”安明阳感到内心中的一些不安分的因子被激活了,在教员的指导下,他开始了版画的摸索之路。

他先是找到小炉匠为自己打制了刻刀,然后又找来梨木版,没有砂纸打磨木板,他就挑选一些质地细腻的石头把木板磨平,继而他便大胆地把平时生产活动中捕捉到的人物和场景逐一刻制出来。

1943年年底,他把自己的作品用线绳穿起来,在大生产总结大会上进行展出。让他意外的是,会后这些作品被拿到别的边区巡回展览,而这也成为他艺术生涯的一个开始。

在众多反映刘胡兰形象的连环画中,安老的作品是最早的,“她是个圆脸,短发。按照当地农人的习惯,在头上裹了毛巾,是一副农家女儿的装束”。

1947年年初,刘胡兰英勇就义,她的事迹在晋绥边区为群众广泛传颂。此时,远在陕北的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一位小姑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当年,晋绥军区首长为了宣传教育群众,特派作家魏风等人赴山西省文水县云周村,也就是刘胡兰的家进行秘密采访,“最初选定的是3个人,除了搞文学创作的魏风,还有搞美术创作的我和一位搞音乐创作的同志,但那时刘胡兰的家乡还处于敌占区,形势十分危险。最终,首长决定只让魏风一个人去,又派了一个连的战士保卫他的安全。当年魏风在刘胡兰家逗留了两三个小时,敌人便闻讯而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撤了出来。”安老回忆。

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向魏风讲述了刘胡兰英勇。

就义的前前后后,魏风则含着眼泪边听边记录。随后,村里的一位负责同志把他领到了刘胡兰就义的现场,看着地上带血的铡刀和被鲜血染红的土地,魏风被刘胡兰那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深深感动了。

就是这短暂的采访,让边区的文艺工作者拿到了第一手资料,而安明阳对于刘胡兰形象的描绘也完全来源于战友魏风的叙述。

据粗略统计,多年来,关于刘胡兰的连环画作品有二三十个版本,对于刘胡兰本人的形象,不乏有作品将一个15岁的小姑娘画成一个20多岁的女青年,乃至30岁左右的妇人。在众多反映刘胡兰形象的连环画中,安老的作品是最早的。

“她是个圆脸,短发。按照当地农人的习惯,在头上裹了毛巾,是一副农家女儿的装束。”安老说。在他连环画的首页,就是这张稚气未脱的小姑娘的脸,略圆,两只眼睛不大也不小,单眼皮,眸子特别亮,嘴角微微上翘着,像是在微笑,有些调皮、可爱、亲切的样子。

在《女英雄刘胡兰》创作之后,安明阳见到了刘胡兰的妹妹刘爱兰。虽然创作前并没有见过刘胡兰的亲属,但他觉得,刘爱兰和自己创作的刘胡兰的形象确有很大相像之处。

战时边区物资极为匮乏,为了创作,想找到一块木刻用的木板都是一件困难的事,而要把刘胡兰的英雄事迹连续画成20余幅作品,可见其创作的艰辛。

“为了创作刘胡兰,那时我到处找梨木板,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一个村子里有一户印书的人家可能有我想要的东西,于是我就去和人家说要创作刘胡兰,对方特别支持,就这样才收集到十几块木刻版。”安老回忆。

就这样,安明阳用手中的刻刀讲述了刘胡兰的故事。《刘胡兰夜做军鞋》——青灯如豆,寒夜难挨,小姑娘盘腿坐在草席上紧张工作,神情凝重而专注;《刘胡兰赶送军鞋、干粮去劳军》——刘胡兰独自走在寒风中,手中提着给战士送去的物资;还有刘胡兰瘦小、羸弱的身躯,被押赴刑场、面对铡刀……在这部连环画作品中,虽有艺术加工的痕迹,但所有人物形象皆贴合角色的身份、性格,在人物表情时,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情感细节。

现在我们很难想象,当年在创作时,安老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的。“那十几块板子大约在背包里背了一年,因为那时白天要行军,只有在休息时才拿出板子刻画。边区没有电,用的是油灯,但是油灯也很少,晚上十几个人就挤在一起借着灯光学习、写作。”历经了一年的创作,太岳军区出版社在1948年出版了安明阳的第一版《女英雄刘胡兰》连环画,这本小册子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青睐。转年,北京新华书店又把它当做全国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的献礼书,再次印刷发行。此后,全国许多出版单位都以此为蓝本纷纷大量翻印。

在《女英雄刘胡兰》创作之后,安明阳见到了刘胡兰的妹妹刘爱兰。虽然创作前并没有见过刘胡兰的亲属,但他觉得,刘爱兰和自己创作的刘胡兰的形象确有很大相像之处。

“我只记得她是个小姑娘,个子却不矮,当时人们都说,她和刘胡兰长得很像。她的皮肤又白又细,那时在边区,见到她的人都说: 文水县的水土真是养人,这里的人可真是水灵。 那时边区编排了一台名为《刘胡兰》歌剧,每次演出前,刘爱兰都会为大家讲述刘胡兰的事迹。经常是她站在台上边哭边讲,台下的人跟着哭。”安明阳回忆说。

新中国成立后,安明阳进入中央美院专修班深造,转为油画创作,后与其他画家合作了著名油画作品《伟大的战略决策》等。如今,安老已90岁高龄,仍然坚持创作。虽然他一生创作出了许多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是将女英雄刘胡兰绘入了亿万百姓心中的这段经历。


上一条:中共早期领导人《赵世炎》连环画    下一条:7000册小人书启蒙 农家院供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