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藏天地
乡下回收书 城里递回忆
贵阳网   2016-10-13 12:47:45

101301.jpg


  现如今,在书店里或市面上,大部分书籍都是精装本或大部头。六七十年代的“小人书”,几乎踪迹全无。

  瑞金北路上,80后小伙吴军摊位上摆放的两三百本“小人书”,常常引人驻足观赏、购买,尤其是一些六七十年代的人最为拥趸,毕竟勾起了他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小小书摊 引人围观

  乌云低沉,瑞金北路工行旁。坐在台阶上,吴军埋头看着“小人书”《三国演义》。兴奋之时,右手拍打着书页,仰头哈哈大笑。吴军的脚旁,两、三百本 “小人书”,如磁铁般吸引住过往行人。

  “哟,现在还有这些小画书啊。《三毛流浪记》,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院子里,那些小伙伴的外号,好多都是从‘小人书’上来命名的,像东郭先生、小石柱、猛张飞”。六七位中年人驻足而立,七嘴八舌打开了话匣子。五十多岁的徐斌感慨道,“小时候,家家几乎没有电视机,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小人书看,成了我们这代人童年中,最大的乐趣了。”

  看得人多 买的人少

  瞧,地摊上,吴军的“小人书”,有成套的和单本的。一套《三国演义》,有四十八册,卖价三百八十元,《宋史》则要一百二十元一套,《三毛流浪记》一套十册,也要八十元。

  手拿单本的《三国演义》,年近七旬的柳大妈有些嫌贵了,“小伙子,这1963年出版的,书皮背后上的定价,可是一毛六分钱,而你却要卖六块钱,太贵了吧。”

  吴军有些激动了,“那个年代的钱,能和现在比吗?现在的钱就是驴打滚,也比不上六、七十年代的钱呢”。

  柳大妈不再吱声了,裤口袋里,掏出六元钱,准备回家让自己的孙孙好好读书。

  “七本《三国演义》,三十元行吗?”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询问道。“不行,一定要四十元。”“那就算了。”中年男子遗憾地离去。

  吴军解释道,“生意难做,利润很薄。否则,饭都吃不起了。”

  乡下收书 乐此不疲

  两年前,80后的吴军从江西来到了贵阳。朋友将自己手中宝贝转手给了吴军。

  除了卖书外,四处收书,成了吴军最为头疼和费劲的事。“干这行,是要花时间、成本和精力的。”也是,在贵阳市各书店下架的那些书中,很难寻觅到小人书的踪迹。因此,隔三岔五,他便到乡下收书。

  赶场天,到旧书摊前搜寻淘宝。平日里,挨家挨户地上门询问收购。结果往往可能“血本无归”。好在,吴军乐此不疲,生意好时,每月也可挣个两三千块钱。

  每星期有两天的时间,吴军可以到安顺丈母娘家,与五个月大的儿子和老婆团聚。

  

  延伸阅读

  翻阅“小人书” 读者忆往昔

  摊位前,一位拄着双拐,46岁的生意人李玲回忆起童年的往事,“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差。每到傍晚,几个兄妹便挤在煤油灯下,津津有味地看《居里夫人》、《半夜鸡叫》、《董存瑞》、《黄继光》等。临睡之时,谁最后没有吹灭煤油灯,大家便躺在床上,叫他(她)“周扒皮”。

  拿着《鸡毛信》,年近六旬的肖大妈感叹道,“现在的影视剧中,抗战片几乎都不太真实,里面加入了太多的夸张成分。我要给孙女看看最原始的书,让下一辈人知道历史的真相。

  一旁,七十多岁的郝大爷抱着双肩,慢条斯理地分析开了,“现在的孩子,除了看手机,基本上不看书了。不能都埋怨孩子,这是有原因的。现在的书,往往是精装本的大部头书。孩子们读起来费劲,携带也不方便。而‘小人书’,插画占了三分之二,这自然容易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能轻松愉快地享受阅读乐趣。”


上一条:枫桥镇中:赵国忠和他的三贤连环    下一条:我珍藏的孙中山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