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坛纵横
连环画:一个时代的阅读记忆
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2015-07-20 14:55:36

 连环画专题展上展示的部分精品连环画。本报记者 李婧璇 摄

  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又被我们称为“小人书”,曾经是一个时代的阅读记忆。在第五届江苏书展艺术馆分会场的连环画专题展上,大量连环画珍贵手稿,以及江苏美术出版社留存的珍稀版本连环画样书、《连环画十家》等相关文献资料,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共同的美好回忆。为了配合展出,主办方还请来了连环画家高云、胡博综,《连环画报》主编何玉麟,共同追忆连环画黄金时代,畅谈“小人书”。

  当年红火盛况——

  一代人的阅读回忆

  “连环画是我们当时那一批小读者唯一可以接触到知识,尤其是传统知识的一个载体。”谈及当年连环画的红火盛况时,高云如是说。他回忆,当年放学后最大的乐趣就是怀揣着两分钱到小书摊上去租一本连环画,泡上一下午,为了省钱并能看到更多的连环画,小伙伴们之间还悄悄地私下相互交换手中的书。“连环画在那个年代,是我们唯一的可以吸收养分的读物。”

  连环画在过去究竟为什么这样火?在高云看来,对于出版社而言,它是经济支撑;对于画家而言,它是可以展示才华的平台;对于读者而言,它是可以慰藉心灵、娱乐生活、吸取养分的读物。“连环画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的一扇窗户。”

  那么,连环画究竟火到什么程度?“火到专门成立一个出版社,其实还火到了中央美院,把连环画请进去,开了连环画专业。”高云表示,连环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断崖式萎缩——

  忽略孩子的阅读需求

  何玉麟记得,当时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印量最大的是《水浒》,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个版本加在一起的印量是四五百万套,册数则达上亿。“我们的《连环画报》在80年代也达到了每期120万册,这还不是最上限,因为仓库容量有限。”从这些点滴回忆,我们均可一窥连环画当年发展之盛况。

  进入80年代中后期,连环画的发展却出现了断崖式的萎缩,既见证了连环画红火也经历了连环画衰退的高云认为,这样的结局的出现归咎于以下几方面:第一,连环画都是根据成人写的小说改编的,它不是创新的,是旧的,不是新鲜的,是被不断改编出来的。第二,连环画是大人选择给孩子看的,其选题是由大人决定的。而大人出于教育孩子而不是娱乐孩子的目的确定选题,难以让孩子感兴趣。第三,不尊重孩子的欣赏习惯。很多大人编写的连环画脚本,让孩子觉得不通俗、没有味道、不好玩。同时,由于连环画特别红火,很多画家为了更多地赚稿费,在画连环画时粗制滥造,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欣赏趣味。

  “在内容上,它是旧的;在选题上,它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在绘画上,它不是为了孩子去画的,这三点造成了连环画的衰落。”高云表示。

  借力新时代——

  实现产业化发展

  时下,美术出版已经进入了一个大美术、大视觉、大艺术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处于“互联网+”的时代,连环画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借力,顺势而为,引发了这些关注连环画未来命运的人们的思考。

  在何玉麟看来,首先要放眼世界,向欧洲、美国、日本等同行学习先进经验,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还要关注其衍生品的开发,争取让连环画早日实现产业化发展。他认为,连环画实现产业化发展是有基础的,比如我们以前拍的动画片叫美术片,很多美术片的设计者和导演都是连环画家,与连环画界很熟悉,有合作基础。“我们要尽快创办一个《连环画报》的小学生版,然后出版图书,开发衍生品、游戏、动画、影视等。通过期刊来培育新一代读者群。期刊是一个窗口,同时也让好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出口,我们能够聚集最优秀的画手,然后可以多媒介发布。”何玉麟说,“我觉得连环画实际上是出版业里面的一个朝阳行业,或者说是一个产业。这就像新的一天,太阳又升起来了。”

  对于连环画的未来,胡博综建议,要向小孩子的阅读习惯和欣赏习惯靠拢。高云认为,连环画作为可以有效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希望更多的读者关注中国人独有的连环画这种表达形式,在出版人的努力下,共同期待连环画美好的明天。


上一条:大圣火了 重温传奇连环画    下一条:《太平抗日风云录》连环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