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坛纵横
刻在岩石上的连环画
西海都市报   2015-05-18 12:27:41

刻在岩石上的连环画

——《青海印记 岩画史诗》系列报道之二


角斗图


角斗图


具有斯基泰风格的鹿形象


车猎图


狩猎图




卢山岩画是我国北方地区面积最大、图案最多的单幅岩画。卢山岩画的图案造型生动、制作精良、形象丰富,有些图案甚至具有了叙事结构或宏大的场景表现,堪称青海岩画中的精品。



跨越两千年的艺术流变


本版图片翻拍自《岩石上的历史画卷——青海海西岩画》一书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卢山岩画的上限年代被暂定为青铜器时代,下限为唐代,在汉代时达到鼎盛。但较之于同属北方草原岩画的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同期岩画,卢山岩画具有较强的写实性,我们甚至可以将它视作古人对生活场景与自然方物的忠实描摹。


我们留意到,在两千多年的艺术创作中,牦牛始终是卢山岩画首选的主角,独牛、群牛、人骑牛、射牛图、虎噬牛等图案中,因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岩画时,牦牛形象被赋予了不同的表情、形象也有差异。早期牦牛头微低,牛角硕大,拱背垂腹,身体浑圆,尾尖呈圆球形。厚重肥硕的躯干与小而尖的脑袋形成鲜明对比,风格古朴,写实性极强。到晚期写实性已不及早期突出,牛角变小,背部隆起不及早期那么明显,身体被拉长,尾巴变短,个别牦牛甚至将四足简化为两足。


在考古学家眼中,卢山岩画中各种牦牛形象的写实形象,自然是出于其时牦牛已经是高原先民生产生活中的亲密伙伴。乔虹说,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岩画中的牦牛,经常被夸张刻画,显然已被赋予特殊的文化内涵,并随着人群的迁徙向周边地区扩散。多样的牦牛形象是卢山岩画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也是区别于诸如内蒙古、宁夏等其他北方草原岩画风格的高原特点。


岩画中的图腾崇拜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统计,卢山岩画中出现了二十多个鹿形象,而且每个鹿形象都各具特色。


“在卢山岩画中,鹿形象数量很多,而且制作技术熟练,造型准确,打磨精细,线条极为流畅。值得注意的有两种鹿,一种是鹿角很长,长度几乎与体长相当;另一种是嘴为鸟喙形。这两种鹿的形象多见于中亚地区岩画中,因为它们出现斯基泰人活动在这一地区的时代,故又被称为斯基泰鹿。”乔虹介绍。


海西州博物馆馆长辛峰介绍,卢山二期岩画中的斯基泰风格的鹿形象,采用的是磨划法技艺,这些岩画制作的绝对年代被确定在秦汉时期。


而这种特殊的鹿形象,与萨满教不无关联。


乔虹说,萨满教的特征之一就是巫师能通过某种方法而获得某种动物的超常能力。对于萨满教巫师来说,鹿的超常能力就在于它的角,而鹿角则能使鹿飞向空中,夸张的鹿角犹如翅膀一样在空中飞翔。鹿所具有的文化隐喻即为萨满教巫师通天的助手。


卢山岩画中存在很多二期加工,许多第一期的形象都再次被加工过。乔虹认为,高原上古先民宁愿将已经凿刻好的岩画进行二次加工,重新打制一遍,说明了这处岩画点在当地部族群众心目中是很重要的,“这种打破关系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先民对这些岩画形象的二次艺术加工,多是因为依附了先民们的朴素情感,具有原始图腾崇拜的寓意。”


英雄定格石上


早在卢山岩画发现之初,一号岩面上的4幅马驾车的画面,引起了汤惠生先生的极大兴趣。


汤惠生先生在《青海岩画》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车猎图的形象:车猎图为三匹马驾车,车为单舆、独辕、两轮,人站在车上正弯弓引箭射猎车后追逐而来的野牛。


汤惠生先生注意到,其中一幅岩画中,猎人站在车厢上正在射猎车后狂奔的野牛,为了明确表示“射猎”或“射中”的意图,先民还刻意将箭矢疾飞的轨迹也雕凿出来;另一幅车猎图则相反,描绘的是猎手被受伤的野牛追上并加以抵触的场面。


“这样的场面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英雄与野兽》的浮雕艺术。即一位手执弓箭的射手站在车上,用弓箭射杀车后的群狮或群猪。”汤惠生先生还在《诗经·召南·驺虞》中,寻找到对古人关于狩猎场景的描述,他认为,这样的描述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愿望和希冀。因此,汤惠生先生将卢山岩画中的车猎场景,解读为狩猎巫术的仪式行为。


岩画包含 所有北方岩画制作技法


岩画是古人对生活场景的记录。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江河乡发现了大面积的史前岩画。草木葳蕤、百兽奔腾,古人们当年的生活场景被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下来。


据当年发现卢山岩画的发现者之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汤惠生先生撰文记述,卢山北距江河乡政府约8公里,这座海拔约3600米的卢山被江河从中切开,分左右两个山丘夹峙于江河两岸。而那些精美的岩画便散布于江河右岸山丘东坡上三十多块大小各异的花岗闪长粉岩石上。


据考古学家统计,在卢山,镌以岩画的岩石共有39块,个体形象约270个。这些形象的打制技法有垂直打击法、阴线勾勒法和磨划法,包括了青海岩画中各个时代的作品。牦牛、鹿、羚羊、马、虎、鹰、豹等,上古时代青藏高原的动物形象几乎都出现在卢山岩画中;人物形象有奔跑、角斗、狩猎、交媾等,此外还有树和符号等。丰富的表现内容、多样的打制技法,使得卢山岩画拥有了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


卢山岩画的39组岩面中,以一号岩面为最大,据资料记载,画面为6米×8.5米,岩石面积为8米×10米,岩画几乎布满整块岩石。岩面上有一百多个个体形象,打制技法有垂直打击法、阴线法和磨划法,“这三种技法囊括了我国北方草原岩画三期打制技法,根据打制技法,通过可以作为岩画断代的依据。而像这种包括了整个中国北方草原岩画打制技法的岩画遗存,目前在青海这是第一处,通过卢山岩画,我们便可知悉青海岩画各个时期的打制特色、内容形象等。”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乔虹介绍。


又一季春风拂过时,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江河镇的那片草场,迎来了生命中的又一次轮回。在高原短暂的生长季里,这片草场将以蓬勃的生机积蓄能量,为在这片草场上繁衍生息的生灵提供营养。牦牛、羊、鹿等动物,是这里的主人。我们的目光回溯,若干年前,这片草场上的动物要比今天丰富许多,它们与青藏高原的先民们,共同勾画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图景。


上一条:他想展出部分小人书 让更多人了    下一条:抗战题材连环画收藏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