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画家新闻
当代著名画家赵仁年访谈 连环画伴随几代人
来源:中国宁波网   2013-01-23 18:29:34

  人物名片:

  赵仁年,1939年生于上海。当代海上著名画家,擅长中国画人物兼山水、花鸟、走兽。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1959年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一名专职画家。至中年时期,创作并发表的书籍插图和连环画已达百余部,曾获得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出版者协会荣誉奖。代表作品有《诸葛亮探亲》连环画组画、《镜花缘》文学作品插签、《唐宋词选》插图、《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连环画、《孟子》中国彩墨画组画、《三国志》中国彩墨画组画等,曾出版《赵仁年画集》。

  1月11日—20日,应邀在宁波天一阁举办《水墨情趣———赵仁年书画展》。

  记者:先请您谈谈这次在天一阁举办的画展,当中有没有特别的作品?

  赵仁年:我跟宁波是有渊源的。我是宁波人的女婿,在宁波也有很多书画界的朋友。这次展出的主要是我近年来的书画作品,其中三分之二是画,三分之一为书法。主要是人物画,题材以传统的古典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为主。

  其中最大的一幅高2.7米、长8米的作品《轩皇振鼓图》,倒是很有故事可讲。这幅画我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想画,当时看到一个资料上说中国的文明史有3000年,文明史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有农业生产、固定居所、文字、懂天文地理、有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形态等而衡定的,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史则有四千年到八九千年时间,比中国要长,对此我非常不解。

  在我自己的理解中,中华文明应该更早,比如大约从公元前17世纪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善的文字制度和灿烂的青铜器文化。那时服务于宗法制度的宗教已经很发达,道教初步形成于上古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年)时期,正式建立于东汉末年祖天师张陵(34年—156年),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

  所以,我当时很想画一幅上古轩辕黄帝的画,用画面来表现我们的文明史远远不止3000年,而应该是5000年,而且如此宏大的主题我应该用大幅的画面来表现。我是画连环画的,很强调画面的真实感,我收集了很多的相关素材,但是一方面是自己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是创作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在画了很多的小稿之后,最后还是搁置在一边近20余年。

  10年前,上海静安区准备给我办个画展,筹办过程中,想到应该有一张大幅的作品才能镇得住,于是我又想到了多年前自己的愿望。那一摞画稿也居然在书房的一角安静地等了我那么多年。这次水到渠成,很顺利地把作品创作完成了,也许是多年的积累和默默酝酿的结果吧。

  记者:您之前的工作主要是从事连环画创作的,对今天的很多成年人来说,看“小人书”是美好的童年记忆,可是,为什么唯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连环画特别流行?

  赵仁年:那时没有什么文化娱乐。在我自己的记忆中,放学了,能够在家门口的弄堂里花一分钱租一本“小人书”看是件幸福的事情,有时还忍不住把自己特别喜欢的页面偷偷地撕下来,带回家去临摹画画。

  中国连环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连环画艺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紧密相关,一本连环画常常能反映精彩的历史片段。在中国,它伴随了几代人的生活,在对大众普及传统文化和西方名著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那时连环画选题丰富、版本小巧、售价便宜,是其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风靡的原因。在新中国初期,连环画虽然小巧,但却担负着普及文化、宣传教育及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我国早期连环画水平很高,很多著名国画大师都曾积极参与或亲身创作,这是连环画拥有如此深厚群众基础的原因之一。进入上世纪80年代,受西方卡通等形式的影响,连环画逐渐消失。

  记者:您也是因为喜欢看“小人书”而喜欢画连环画的吗?

  赵仁年:从小喜欢看“小人书”,也喜欢画画。我的叔叔就是专门画连环画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等就是他画的,我那时就喜欢临摹他的作品,也很崇拜他。也许因为距离的关系,好像那时彼此的往来不算多。大概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吧,一次我爸过生日,他到我家来吃饭。他们喝酒,我在一边画墙报,叔叔让我把画拿过去给他看看。我惴惴地拿了过去,没想到叔叔一口夸奖道:画得不错,将来叔叔培养你!

  年少时候很多的事情全忘了,可是叔叔的这句话却清晰地烙在了我的记忆中,像明灯一样成为我日常的目标和动力。初中毕业后我顺利地考上了高中,但是父亲告诉我家里没有钱供我继续读书。我马上想到了几年前叔叔说的那句话,于是我一个人跑去找叔叔,愣愣地对叔叔说:我要学画画!叔叔诧异地看看我,训斥道:回去读书!学什么画!那个年代学画画确实不是件吃香的事情。我还没有来得及解释父亲不让我读书了,一下子被叔叔严厉的拒绝蒙得没话了,看来叔叔把当年说过的话全忘了,我想不通大人怎么能够说话不算数呢?!

  一个星期后,我又去找他,还是那句话:叔叔,我想画画!叔叔劝我道:你太小了,这个时候应该好好读书,等积累了文化知识的基础再画画也不迟。碰了软钉子的我一下子又不知道怎么说了。

  过了几天,我终于忍不住又去找他了,并告诉他我没法再继续读书了,而且我说还记得他说过的那句话。叔叔眨巴眨巴眼睛,然后沉默了半天,这次他没有拒绝我。

  于是我就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业余学画的生涯,叔叔介绍我学画的地方是一个素描学校,老师是法国留学回来的,非常认真和专业。就这样我的业余时间是一边学画一边根据一些短篇小说的内容自编自画连环画,我还自己投稿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报》。上个世纪60年代的投稿率是很低的,也许看我画得认真,编辑寄信让我根据他们提供的故事来创作,第一笔稿费收到的时候,我激动地去买了油画的颜料,因为那时我很想学油画。

  记者:创作连环画,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赵仁年:连环画是艺术门类之一,但不属于任何一个画种,本身也不是一个画种。它只是用画的形式来讲故事,把故事讲好是关键,至于画的笔法或风格,可以各式各样。如今连环画的式微,有一个原因在于连环画上的大量故事基本不是原创,只是靠改编而来,这一先天弱势不利于连环画的发展。我们现在也很缺能用连环画讲原创故事的人才。

  连环画需要勾勒、白描,也需工笔重彩、青绿山水,举凡人物、山川、鸟兽、虫、花卉、服饰、楼阁及典章制度无不囊括。可见,涉足连环画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底。画历史人物,不但要研究人物的社会身份、思想情感、性格特征,还要研究其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诸如服饰、发型、用具、陈设和庭院楼阁、花草树木等),使其既符合主题要求,又具有必要的历史真实性。

  所以,我把连环画称作“不动的电影”。电影是运动的连环画,是集体创作的,编剧、导演、舞美、服装、灯光、演员等各司其职,而连环画是一个人的创作,或者说是小说的再创作,劳动量非常大,所以画连环画需要毅力,一本连环画起码一百页。我们当时在上海人美的工作量是一年160幅,可以想见这个相应的工作量了。当时一些优秀的画家都在画连环画,如程十发、范曾等人,上海人美作为全国最大的美术出版社,有500多个工作人员在搞创作。

  记者:如今的读图时代,漫画占据了我们的空间,为什么漫画会取代连环画?

  赵仁年: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漫画的热销与成年人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有直接关系,而漫画传达信息的形式简单、直接、形象。对年轻读者而言,漫画对电视下长大的一代有更强的亲和力。

  其次,读图对读者的阅读状态要求不高,漫画可以在地铁、车上随意翻阅;漫画的形式也超越了文字的局限性。现代人接受大量文字信息后,思维无形被限制。看漫画,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图像能够放开人的自由想像力。

  其实,我们把漫画与连环画分成两种东西,但在国外并没有这样的区分。美国和日本的漫画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由小孩子的玩物,慢慢变成社会广泛接受的文化载体。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连环画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出现了断层,于是新形式的漫画出现了,一些外来的漫画取代了连环画,由于没有经过这种合理的发展,漫画与连环画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和完善发展。

  记者:有人说,在中国发展连环画比发展动漫更容易,可是通过老版连环画的再版方式可以让连环画重获新生吗?

  赵仁年:发展连环画,培育市场最重要。必须培养孩子阅读文字的兴趣,锻炼阅读文字的能力。以图带文是一种很好的载体。连环画在今天仍是一种很好的阅读载体,可以有很广泛的受众。国外的很多卡通就是由连环画改编而成的,包括《米老鼠和唐老鸭》,一些好莱坞的大片也是如此,根据原作原著改编尤其需要创意,而创意是我们目前比较欠缺的。光靠老版连环画的再版风潮是没有生命力的。

  其次是人才,当时很多优秀的画家都在创作连环画,许多连环画的创作是出版社请画家深入生活,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反复修改稿件最终形成的作品。画汉代的故事,服饰、房屋、家居、车马等不能错,许多画家为了一个细节,要去翻阅大量的资料,甚至到博物馆求证。这种精神也影响到国外,日本漫画家在创作《三国志》时,买了很多中国连环画作参考,对中国当时背景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超出我们的想象。

  而如今,除了没有新的题材之外,连环画画家后继无人也成为连环画发展的一大困扰。技艺精湛的老画家已不再能提笔作画;还能画的画家见连环画呈现低迷态势,转投其他画种;年轻画家更是不愿为了不足百元的稿费,耗费一天时间完成一张连环画。如果国家能够拿出以支持动漫那样的政策和资金来支持连环画的创作,那么也许会有起色。

  记者:从事那么多年的艺术创作,您觉得水墨的情趣或者审美在于什么?

  赵仁年:水墨的情趣就是生活的观照。有朋友形容我的画是写出来的,而字是画出来的,融合当然是一种好的艺术方式,因为书画本就同源。

  也许以前创作连环画有很多古典和历史的题材,所以我认为中国画的创作一定要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中国美学要求绘画作品是一全幅的天地,以表现全宇宙的气韵、生命,画家要蕴涵深沉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而不是仅仅走进实景,一味刻画单个的人体或景物。所以作为中国画家,即使画一块石头、一朵花卉、一只草虫、几根竹子,都要表现出整个宇宙的生气,都要使画面流动着宇宙的元气,将似真似梦的境界涵浑在一个无形无迹而又无往不在的虚空中。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相即,不二不离,因此,中国绘画比之西方绘画,更富有哲学意味。记者陈晓旻

上一条:画家赵仁年:60岁后始能“蚕吐丝    下一条:王叔晖:被淡忘的连环画大家